“我都没有想到神经介入能够这么快就火起来,现在完全是当红炸子鸡。”一位在两年前就布局了神经介入的投资人这样告诉动脉网。
一级市场的数据可以佐证他的感受,根据动脉橙数据库的融资数据,今年6月—8月,三个月间,神经介入领域密集发生了6笔融资,其中5家融资金额达到亿元级,投资机构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中信医疗基金等知名的投资机构。一级市场中神经介入的爆火,是微创介入行业整体被看好下的连锁反应。
今年上半年,在二级市场的心脏介入领域,不但有多家企业上市,同时股价大幅攀升。微创医疗自2010年在港股上市后,股价长期横盘在8港元/股附近,而截至2020年8月16日,微创医疗股价已达35港元/股。而沛嘉医疗上市后市值接近200亿。尤其是沛嘉医疗,涉及心血管领域和神经介入双赛道,让市场看到了神经介入领域的新机遇。
目前尚处于成长期的神经介入领域,被认为正在复制十年前的心脏介入,市场正在快速扩容,本土企业正在破土。
现阶段,中国的神经介入市场主要由美敦力、强生医疗、史赛克等外资企业主导。外资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仅美敦力就占据了超过了60%的市场。另一边来自本土市场的微创神通、沛嘉医疗、泰杰伟业、归创通桥、心玮医疗等企业正在发力,从无到有构建完整产品线。
我们可以预期未来神经介入领域有机会复制冠脉介入领域的国产替代成功。
在神经介入领域,根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20家企业布局。20家企业中包括微创医疗、沛嘉医疗、维心医疗(威高集团所属)等上市企业,其中也有获得了顶级VC加持,完成了数轮大额融资的企业,例如归创通桥、心玮医疗、艾柯医疗。可以说神经介入国产替代正在开启黄金时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神经介入领域壁垒高、技术复杂,国产化比冠脉介入更难,完成国产替代并不如想象那么简单。
在神经介入这篇热土中,在资本的催动下正在发生什么样的产业变迁?动脉网对神经介入赛道进行了梳理。
神经介入:微创介入领域最难的领域
神经介入主要关联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一直是常见的死亡原因,我国每年脑血管疾病的新发病人超过百万。
根据《2019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公立医院出院病人转归情况来看,脑血管疾病的出院人数达到567万,在疾病构成中占到6.48%。其中颅内出血超过72万人;脑梗死373万人;大脑动脉闭塞和狭窄8.7万人。而在疾病花费上来看,脑出血省属医院的人均医药费用是25480万元,脑梗死是14117元。
在微创介入领域中,神经介入被誉为是介入手术皇冠上的明珠,这意味着神经介入领域难度非常大。
神经介入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扩张成形、机械清除、药物递送等具体方法,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神经介入治疗是通过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利用特殊的导管到达颈部或者颅内血管,治疗颈部或者颅内血管疾病的方法。
比起心血管介入来说,神经介入实施的难度更大。在结构上,脑静脉与颈静脉之间有静脉窦,它是颅内所特有的结构。脑血管比心血管更薄,脑动脉细、长、弯曲度大,缺乏弹性搏动。
在数量上,心血管可以分为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共3支。脑血管是从主动脉弓发出以后,分出双侧的椎动脉,双侧的颈总动脉和双侧的锁骨下动脉,共 6 支血管。
在疾病复杂度上,心血管介入主要用支架扩开血管解决狭窄问题。但脑血管病症状表现比较复杂多样,神经介入中除了要解决狭窄问题,也有脑血管形成的“气泡”动脉瘤,以及缺血性卒中。
所以神经介入手术对产品精密要求也更高,要求的材料也更为精细、柔顺,通过性也要更好。心脏支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颅内血管支架则是在2002年才出现。
虽然我国神经介入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15年前,神经介入不被看好,但今天已经获得蓬勃发展。从2015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卒中救治的2.0时代,国内神经放射学干预开始加速。
从规模和增速来看,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CINS2020)中的数据,2019年我国神经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为63亿,取栓例数达4万例,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神经介入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
缺血类、出血类、通路类三大类产品构成主要市场
从适应症上看,神经介入领域主要的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动脉狭窄和动脉瘤,前两者属于缺血类疾病,动脉瘤属于出血类疾病。
在神经介入市场中,主要将产品分为三大类:通路类;出血类;缺血类。病种对应的主要产品分布如下图。
神经介入领域主要病种和对应产品简介
一位业内人士对动脉网表示:“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更高,所以取栓产品的市场应该是比动脉瘤介入产品的市场更大,市场份额甚至要大出几十倍。”
以神经介入较为发达的法国统计数据来看,脑卒中是市场占比最大的病种,其次是动脉瘤和脑动脉狭窄,预计未来我国也将呈现这一趋势。
法国2019年神经介入市场不同疾病所占市场份额
目前,只有外资企业可以做到完全覆盖三大类产品线,国内有部分企业可以实现单一病种全产品线覆盖。通过分析目前神经介入市场主要产品现状,我们可以了解国内企业在神经介入市场中的分布和布局重点。
神经缺血性产品
神经缺血性产品主要关联两大类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动脉狭窄。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产品主要包括取栓支架、抽吸取栓等产品。
缺血性产品中的取栓支架,采用一条微导管,经腿部切口进入大脑,到达卒中发病的动脉,移除导致卒中的斑块,从而帮助恢复血液流动。在2015年中美两国更新的急性脑梗塞救治指南,被作为最高级别推荐。
美敦力的Solitaire、史赛克的Trevo支架取栓装置、Penumbra取栓装置、强生医疗的Revive SE支架系统等国际巨头企业的产品是市场主流产品。史赛克的Trevo ProVue取栓装置是市场上首款完全可视的取栓支架,被誉为是取栓神器。
在国产梯队中,目前被健适医疗收购的尼科医疗取栓装置已经上市。归创通桥自主研发的Thrombite™(蛟龙)取栓支架在今年3月获得欧盟CE注册认证。“蛟龙”也进入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Ⅲ类“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产品,已经完成中国多中心随机对照注册临床试验,即将在国内上市。
沛嘉加奇和心玮医疗的取栓支架正在临床试验中。心玮的取栓系统实现国内首创多点显影取栓,是国内唯一的长规格取栓支架。心凯诺、久事神康等企业也布局了取栓支架产品。
史赛克Trevo ProVue取栓支架取栓过程 图源史赛克官网
除了取栓支架外,抽吸取栓也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抽吸取栓主要工具为抽吸导管或再灌注导管,利用负压抽吸原理通过抽吸导管或再灌注导管达到血栓闭塞的血管近端,将血栓吸出。目前美国市场80%的缺血性脑卒中器械治疗会首先用到抽吸导管。
业内人士认为,所有的介入耗材领域,按照技术难度排名,支架、球囊、导管的难度是逐渐递增的,植入的难度大于介入的难度。所以抽吸导管的研发生产难度大于取栓支架。
抽吸取栓产品主要的进口厂家包括美敦力、日本瑞翁、Penumbra,三家的产品都已经获得国内审评注册证。在国内厂家中,沃比医疗在研抽吸导管,目前,沃比医疗的颅内血栓抽吸导管正在申请美国FDA和CE认证,国内注册方面已经在宣武医院等开始了临床试验。
缺血性产品中的第二大疾病是脑血管狭窄,也就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主要的产品是球囊和支架。
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一般通过球囊扩张导管将动脉支架输送到血管狭窄处或者直接通过药物洗脱球囊进行处理,适用于有缺血症状且狭窄程度大于50%的患者或者无明显症状但狭窄程度大于70%的患者。
颅内球囊扩张导管国产的主要厂家包括赛诺医疗(已获证)、心玮医疗。赛诺医疗的颅内药物洗脱支架目前已进入临床后期。
神经出血性产品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疾病。在出血性疾病中,颅内动脉瘤是高发和主要的疾病,据临床统计,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每年我国都有15万以上的动脉瘤患者。
动脉瘤的神经介入治疗主要产品是弹簧圈和密网支架。
美敦力AXIUM™PRIME可拆卸弹簧圈 图源美敦力官网
弹簧圈是在栓塞手术中,将一根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然后用推杆将弹簧圈经微导管推入动脉瘤腔内,利用弹簧圈的机械闭塞作用及继发的血栓闭塞作用,将动脉瘤隔绝于载瘤动脉的血循环之外,从而达到防动脉瘤再破裂的目的。
沛嘉医疗招股书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8年,我国对脑动脉瘤进行的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手术由2.53万台增长到5.23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19.7%,并且预计2025年将增长到15.8万台。
中国弹簧圈栓塞市场2025年将达到55.37亿元。2018-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4.2%。中国颅内动脉瘤支架市场于2025年估计将扩大至8.12亿元,2018-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
在弹簧圈市场中,主要的进口品牌包括美敦力的AXIUM、强生的弹簧圈、史塞克的Target 弹簧圈。进口弹簧圈的价格在1.5w-2w之间。
弹簧圈这一设备目前获批的国产品牌较多,包括沛嘉加奇、维心医疗、泰杰伟业、沃比医疗等已获批。国产弹簧圈的价格在1w以内。
除了弹簧圈以外,密网支架这一产品也是受到关注较多的产品。目前,密网支架是目前国际上治疗巨大复杂动脉瘤的先进方法,密网支架具有血流导向作用,放置后可以让血流不进入动脉瘤,动脉瘤慢慢凝固形成血栓进而消失。
美敦力PIPELINE™FLEX密网支架 图源美敦力官网
密网支架中最知名的产品是美敦力的PIPELINE,PIPELINE第一代产品2013年上市,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血流导向装置。目前已经升级到第三代,第三代产品使用磷酰胆碱生物相容聚合物(PC)涂层,从而达到降低血栓形成的效果。
在密网支架产品领域,国产也有能打的产品。微创神通的 tubridge 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它打破了进口密网支架的市场垄断地位,与美敦力的 PIPELINE 密网支架并称为国内密网支架市场的“双雄”。
心凯诺、艾柯医疗、暖阳医疗等创业企业现阶段核心在研产品也是密网支架。
就密网支架这一产品而言,目前产品还处于不断迭代中,临床现有的密网支架还有可以改进之处,所以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只要能够解决现有存在的问题,市场还有空间。
据悉,密网支架的价格在18w-20w间,密网支架在国内临床中的使用正在增长,初期手术量并不大,在开展密网支架手术较多的医院中,北京天坛医院2016-2017年间预计完成了300例密网支架手术。
另外,第三类神经介入产品,神经通路领域有远端通路导管、微导管、球囊导引导管等,包括鞘、造影导管、指引导管、中间导管、封堵压迫系统等。主要用于为各类适应症建立血管至目标部位(病灶处)器械输送通路。
在壁垒较低的通路类产品中,国产化进程较快,包括微创医疗、沛嘉医疗、泰杰伟业等企业都已能实现通路类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通路类产品的进口占比约在70%,相比于出血类和缺血类产品进口占比高达90%以上,通路类产品已经实现部分国产化。
医生少耗财贵两大因素制约,神经介入渗透率不高
通过前面对神经介入领域的介绍,可以发现神经介入市场的进口垄断、壁垒高、增长快等特点,而神经介入还有一大特点是渗透率低。
对比心脏介入来看,心脏介入手术在县级医院都已经能够开展,但神经介入一般要在市一级医院才能开展。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人超过百万,但2017年我国的实际取栓手术量不足1.5万台,渗透率仅0.56%,发展潜力巨大。
与神经介入手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对比来看,我国的神经介入目前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在神经介入发展成熟的法国,脑血管病尤其是出血性的动脉瘤等,90%都选择介入治疗。
我国神经介入市场渗透率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两方面,首先,缺乏熟练的神经介入医生正在限制市场的增长。
神经介入手术并不比开颅手术简单。血管造影并不能显示所有的血管,介入手术中要求医生神经解剖能力要求很高。介入手术中开放给医生的手术视野也有限,手术中出现出血等问题非常考验医生的应对能力。同时,神经介入手术的开展需要神经内科、介入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科室联动,对于医院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预计在未来,神经介入手术也很难像心血管介入手术一样渗透到县一级医院。
光大证券专家访谈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 年,国内能够做出血类弹簧圈栓塞术的神经外科医生数量不超过 300人;国内能够使用密网支架做动脉瘤血流重建手术的神外医生仅有 20 人左右。
但也有投资人指出,现阶段,国产获批的产品较少,国内神经介入手术的台数较少,现有的医生数量还没有短缺到影响市场增长。当然,如果未来有越多越多的产品获批,医生短缺的问题可能会更突出。
其次,是神经介入器械高昂的价格。
神经介入知名专家,北京天坛医院刘爱华医生曾在采访中表示,“这些年来国内神经介入发展很快,基本上省级医院都做的不错,但在中国制约神经介入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器械也不是人员,而是经济条件。目前的产品价格确实太贵了,同样的器材国内价格可能比国外高5-10倍。器材上目前中国进步很快,但价格还下降的不够,未来估计会更进一步降低。如果价格降低,我想神经微创介入治疗的推广会更普及一些。”
国产正在发力,多家企业获得融资
如何降低价格,从心血管高端器械的发展来看,国产化是必然的路径。据动脉网报道和统计,神经介入领域的国产化从2012年开始就有企业布局。
但在整个神经介入市场中,缺血类产品和出血类产品是核心产品,同时也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如何实现取栓支架、弹簧圈、球囊等产品的国产化,是神经介入领域真正实现价格降低重点。
动脉网整理分析了目前国内企业的主要产品布局(如下图)。从目前国内企业的产品布局分析来看。弹簧圈是国产上市较多的产品。
根据沛嘉医疗招股书,沛嘉医疗是中国首个将栓塞弹簧圈产品商业化的企业。在取栓支架、密网支架等产品中也有多家企业布局,竞争激烈。现阶段,取栓支架只有健适医疗产品上市,密网支架只有微创神通产品上市。但已有多家企业,产品已进入或完成临床试验。
从打法上看,国内的创业企业在产品布局上有两大路线,一是围绕病种打造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二是通过单个产品布局突围。
从团队背景上看,国内神经介入的创业团队大多来自美敦力、微创医疗、强生、乐普医疗等国内外领先企业,有着丰富的微创介入产品经验。
国内的企业目前由两个梯队组成,在已上市的企业中,微创医疗旗下的微创神通、沛嘉医疗、赛诺医疗是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的领先企业。
凭借微创医疗在微创介入领域强大雄厚的研发实力,微创神通已经拥有完善的脑卒中介入治疗产品线,微创神通目前已经上市神经介入微导丝、血管重建装置、颅内覆膜支架、颅内动脉支架、微导管等产品上市。微创神通每天支持40台脑血管支架手术,产品覆盖医院1000余家。
微创医疗不仅为神经介入市场带来了多个产品,它也可以说是国内微创介入领域的黄埔军校,翻开国内神经介入企业创始人的履历,很多都有过就职于微创医疗的经历。
除了微创神通外,登陆港股不久的沛嘉医疗,同样布局了神经介入赛道。沛嘉医疗在心血管介入领域以TAVR手术产品为核心。在神经介入领域,沛嘉医疗主要通过2019年收购加奇医疗后进入。在神经介入领域,沛嘉医疗已有弹簧圈、微导丝、微导管产品上市,现阶段主要在研产品是支架取栓器,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未上市的企业中,神经介入领域也有多匹黑马。
例如归创医疗和通桥医疗合并后的归创通桥。归创医疗主要专注于心血管介入,通桥医疗专注于神经介入。在团队背景上,通桥医疗由数名海外高级医疗技术专家归国联合创立,网罗了神经介入海外专家与本土精英建立。
通桥医疗成功研发和注册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包括颅内取栓支架、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在内的颅内血管植入介入全线产品。
通桥医疗核心产品Thrombite™(蛟龙)取栓支架,拥有独特的侧边螺旋上升的开放结构,将血栓旋转缠住,对内嵌的血栓加持力更强,血栓不易脱落。Thrombite™(蛟龙)取栓支架作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Ⅲ类“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产品,已经完成中国多中心随机对照注册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中和全球销量领先的对标产品比较展现出了卓越的产品特性,即将在中国上市。
近期完成C轮融资的心玮医疗受到关注也较多,心玮医疗创始团队成员均来自美敦力、强生、微创等国内外医疗器械头部企业,在心脑血管产品研发和销售领域拥有超15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心玮医疗创始人王国辉来自微创医疗。
心玮医疗核心技术带头人——研发副总李志刚博士,拥有27年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行业经验,在加入心玮医疗前,他担任美敦力高级首席工程师,负责血管治疗产品
经过4年的发展,心玮医疗打造了五大产品线,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狭窄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治疗、心源性脑卒中预防、血管通路产品等,完成了15-20个产品的塑造。
产品线较为完整的还包括心凯诺。心凯诺创始人赵振心曾任沛嘉医疗(HK09996)的联合创始人及其技术副总裁,在加入沛嘉医疗之前,他微创医疗首批高级工程师。
在神经介入领域,心凯诺拥有三条产品线,其中,神经缺血性产品有取栓支架(治疗脑梗血栓)、颅内球囊导管(治疗狭窄病变)、远端保护器(防止术中斑块血栓脱落)等。取栓支架产品对标美敦力、史赛克取栓产品,预计2021年二季度获证。神经出血性产品有颅内密网支架、颅内动脉瘤支架等;神经通路产品有远端通路导管、微导管、球囊导引导管等,通路产品均在注册申请中,预计2021年二季度获证。心凯诺目前主打的两款核心产品为治疗脑卒中的取栓支架和颅内密网支架。
在神经介入领域,囿于产业链的短板,本土的神经介入厂家生产出能够真正媲美进口的产品要面临多重阻碍。对于神经介入外科医生来说,对于产品的要求比心血管介入的产品更高,如何让医生愿意用,并且用得顺手,也是国产产品在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企业都处于发展的早期,产品还没有走上大规模的销售验证阶段,在神经介入这个广阔天地中,还大有作为。神经介入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始,一位投资人表示,我相信神经介入这个领域至少会诞生5家上市公司,因为对比骨科市场来看,骨科市场中已经上市超过8家公司,脑卒中疾病的发病率是远远大于骨科疾病的。
神经介入成为热门领域,背后有着多重看点,它是心血管领域高值耗材国产替代进程中下一个城池。它也是微创介入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后,神经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神经介入领域也在发生革命性进展。相信接下来,在术式优化、产品改进上还有更多的故事会上演。
参考资料:
[第89期专访]天坛医院刘爱华: 巨大颅内动脉瘤何去何从 密网支架治疗初见成效——神外前沿
神经介入:介入手术皇冠上的明珠,百亿蓝海即将起航——光大证券
特别鸣谢以下人士为完成本文提供的帮助:
安龙基金管理合伙人吴跃鹏
姚鹏飞
周官山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