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看罗氏如何在药品和诊断领域弄潮拨浪!
来源: 思宇医械观察 2020年09月11日 10:10

前言


想必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说过赫赛汀或安维汀,提到这两个重磅炸弹级药物,就不得不提它背后的研发公司:罗氏集团。罗氏始创于1896年,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是制药和诊断领域的世界级领先玩家。它不仅在生物制药领域遥遥领先,也在诊断领域风生水起。罗氏是如何发展为现在这样一个超级企业?回顾罗氏的发展历史和成功经历,或许你会得到一些答案引发一些思考。

一、罗氏的发展历史


1、早期发展


罗氏是在工业革命的时候创立的。1894年,创始人Fritz Hoffmann-La Roche成立了一家名为F. Hoffmann-La Roche & Co.的公司。在成立初期,年轻的罗氏公司经历了重重的困难,仅仅几年的经营后,罗氏公司面临破产。Fritz Hoffmann 安排资本重组,确立了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制药,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专业处方药、植物生化碱药物的提取和合成药。期间发现的最重要的产品有治咳嗽的药Thiocold和从洋地黄中提取的治疗心脏病的Digalen。


 

这些产品在罗氏发展初期的销量都是非常可观的。从那时起,罗氏逐渐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罗氏公司产品已在世界各地出售,为了规范产品营销,公司以Roche作为它的全球商标。

 

2、靠维生素再次发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罗氏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罗氏因为德国的Grenzach工厂的缘故等一系列事件遭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业务打击,Fritz Hoffmann也于1920年逝世。Emil C. Barell开始作为罗氏代理主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里,Emil C. Barell将战略从提取天然来源药品逐渐转移到大规模生产合成维生素。

 

罗氏获得了用于合成维生素C的工艺后,又相继推出维生素A和维生素B1、维生素B1、维生素E、维生素K。渐渐地,维生素成为了罗氏的支柱,罗氏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经营企业。在70年代,罗氏的维生素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50% - 70%。为了避免对维生素的强烈依赖,公司加强了药学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罗氏的医药产品组合极其多样化,产品从抗抑郁药到抗菌药再到癌症化疗药物。在此期间,罗氏在研发抗肺结核药物的过程中发现异丙烟肼(iproniazid)可以抗抑郁,罗氏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苯二氮卓类化合物甲氨二氮䓬,能够镇静而不会引起嗜睡,很快成为了罗氏的“现金牛”。

 

在苯二氮卓类药物成功的推动下,罗氏在药物研发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后续的地西泮,氟尿嘧啶都是成功案例。罗氏对研发一项重视,1968年,在美国的纳特利,罗氏成立了一个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这一时期也标志着罗氏开始参与基础生物医学研究。该公司在Nutley建立了罗氏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在日本Kamakura建立了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和日本研究中心。

 

3、重组并购,不断造血

 

石油危机,意大利塞韦索的化工厂的二恶英泄露事件等让罗氏几乎面临关闭,1978 年Gerber上任,他上任后在罗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迫研发人员去了解市场需求。Gerber上台以后,把罗氏的战略规划放在了制药、诊断、维生素与特种化学品和香水香料四大方向,对罗氏的研发进行积极地改革,并制定了“疯狂的”收购计划。

 

进入90年代以后,罗氏的实力明显增强,Gerber的雄心也开始扩大,而他的慧眼却进一步展现了出来。1990年,Gerber以不到20亿美元的价格控股了Genentech,这可能是罗氏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投资,在控股Genentech之后,该公司研发的新产品陆续进入罗氏的产品线,让罗氏从化药巨头渐渐地向生物巨头过渡。

        

在控股Genentech之后不久,Gerber又花3亿美元从深陷债务危机的Cetus公司手中,买下了聚合酶链反应(PCR)专利,这也许是罗氏整个发家史上捡到的第二个大便宜。当时有科学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罗氏获得了诊断学的PCR专利,就好比物理学里获得了重力学专利一样。通过PCR专利,罗氏不但可向全球收取专利授权费,而且在收购PCR技术专利后的第二年,罗氏第一个基于PCR技术的诊断试剂就面世了。

 

1998年,Humer接任了Gerber,他相继剥离了经营多年的香水和维生素业务,保留制药和诊断两大领域,形成了以抗肿瘤、抗病毒、诊断为特色的产品管线。在Humer掌权罗氏的十几年时间里,罗氏发动的并购约有30起。其中最大的一笔来自对Genentech的全资收购,这笔高达46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合适。

 

为了这笔40%股权的并购,罗氏大幅增加了债务,注销了公司450亿瑞郎的资产,这相当于该公司自1896年以来所累积收入的总和。但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明智选择,基因泰克的生物技术产品源源不断地优先输送给罗氏,使得罗氏很快就在跨国大药厂中脱颖而出,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者。

 

除了对Genentech的全资收购,与Humer相关的另一笔大规模并购是83亿美元收购InterMune,通过这次交易,罗氏获得吡非尼酮,该产品每年为罗氏贡献的销售额超过8亿美元。这些成功的并购造就了罗氏在全球生物科技领域龙头的地位,比如基因泰克的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目前仍然是公司最畅销的三种药物。如今,罗氏在个性化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并成为肿瘤学领域的领导者。在诊断领域,罗氏提供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检测方法在药物开发,医疗护理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代表性产品


罗氏代表性的药品的适应症主要包括肿瘤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紊乱等多种类常见病,其中,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是其销量最高的三种药物。

       

罗氏诊断业务部成立于1968年,从药品研发的业务中分离而来。最初的20年,罗氏主要依赖自身技术研发基础的生化诊断技术。进入90年代以后,罗氏诊断则开始走上快速并购扩张之路,在分子诊断、免疫诊断、血糖、组织诊断、四代测序等诸多领域并购取得先进技术。罗氏诊断产品类型非常丰富,罗氏诊断已成为国内生化免疫流水线、化学发光诊断等领域的顶尖品牌。

 

三、浅析成功之道


1、体外诊断与药品业务协同发展


罗氏的体外诊断产品种类丰富,一直以来都引领全球体外诊断。对于药物研发领域,罗氏生产的药物品种繁多,能够覆盖8大类疾病,包括肿瘤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紊乱等多种类常见病。


诊断和治疗能在这个广阔的大平台上得到有机的结合,对于肿瘤患者,诊断环节可使用罗氏的自动化病理切片染色进行辅助诊断,治疗环节可采用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等王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可采用罗氏的病毒检测仪定量检测病毒核酸,采用达菲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派罗欣进行乙肝丙肝治疗,对于罗氏新药的研发,也可采用自家诊断产品进行一些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以诊断辅助药品研发。诊断和药品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以精确的诊断带动合适的药品使用,提高医疗效率的同时,也大大推动罗氏业务的发展壮大。

 

2、提前布局,规划蓝图


公司在早期就已经开始布局生物制品的和诊断产品的研发,80年代以后,罗氏的生物制药和诊断产品已经初具规模。生物制药是新兴产业,市场起点低,发展快,生产难度大,布局企业少,90年代以后,罗氏开始通过Genentech在生物制品领域捞金,2000年以后,随着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的日益走红,罗氏渐渐地成为单抗领域的最大赢家。

 

诊断方面,罗氏通过一系列的收购,打造了强大的产品管线,成为遥遥领先的诊断巨头。21世纪以来,精准医疗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精准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诊断行业必将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诊断部门必将渐渐地成为罗氏营收的顶梁柱。2000年以后,罗氏基本上放弃小分子药物开发,但近几年面临着三大单抗专利到期和生物类似物的竞争,罗氏也在慢慢把视野调回小分子领域,其用于治疗SMA的口服小分子药物Risdiplam也已在近日在中国申报上市。

 

3、并购和自研双管齐下


罗氏一直比较重视药物研发。罗氏19财年的研发投入为123亿美元,登顶全球制药公司。罗氏主要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扩增药物管线来抢占的市场份额。除了自研,并购也在源源不断地对罗氏的产品管线注入新鲜血液。


罗氏对宝灵曼、基因泰克等的并购都是非常成功的,并购基因泰克完成了它从化药巨头向生物药巨头的转换,基因泰克不仅带来了的几款重磅炸弹型药物,为罗氏注入了创新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内部研发人员的竞争意识和研发热情。并购cetus和宝灵曼为罗氏进入诊断领域并占据先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进入并购的技术均具有前瞻性,能和现有技术进行相互补充。

 

结语


从提取天然药物的小厂到成为生物制药和诊断领域的巨头,罗氏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提前布局,规划蓝图,不断并购取长补短,让自身的产品能够形成有机组合发挥最大价值。这些成功之道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