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手术台上的器械精准拦截致命血栓,当微创技术为骨折患者减少愈合之痛,医工融合正以创新之力绘就生命守护的新图景。
近日,两项医工成果传来捷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刚成教授团队的“抗栓塞脑保护系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郭晓东教授团队的“骨内三维支撑微创固定系统”,双双入选“2025湖北省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为荆楚大地的医工创新写下生动注脚。
守护生命的“中枢卫士”:抗栓塞脑保护系统
脑栓塞,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无声杀手”。在心脏介入、大血管等手术中,脱落的血栓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的风险始终是悬在医患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张刚成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抗栓塞脑保护系统”,正是一位精准部署在血管内的“守护卫士”。它能在手术过程中,于关键部位有效地拦截可能逃逸的血栓,捕获率高达99%。为大脑建立起一道坚实的物理屏障,将手术相关的卒中风险降低60%,并提升30%的手术成功率。
这一精巧的临床构想,借助奥绿新医工融合孵化平台的力量,历经设计优化、原型测试到工艺定型的全流程打磨,最终转化为稳定可靠的创新产品。该项目于2022年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目前已在15家大型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作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抗栓塞脑保护系统,其上市后将打破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填补国内心脏介入手术术中脑保护领域的空白。
从守护大脑,到强健骨骼,
创新之桥贯通生命关键领域
当大脑的精密防护取得突破,人体另一承重核心——骨骼系统的创新修复技术也迎来了革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郭晓东教授团队与奥绿新联合研发的“骨内三维支撑微创固定系统”,相较于国内外现有技术开创了全新术式。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传统骨修复方案长期受困于“松、空、衰”三大临床难题,导致植入物易松动、疗效打折扣,成为医生与患者的共同困境。而该系统创新性地运用三维构建理念,通过微创手术将螺钉从网孔植入,使骨头、螺钉与网体融为一体,在骨骼内部搭建起仿生稳定的“支撑脚手架”,有效解决了螺钉易松动、钢板易断裂等行业难题,更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大切口切开植入、麻醉要求高、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伤口疤痕大愈合慢等缺点。其创新的治疗理念已获得临床高度认可,并被写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
这一复杂三维结构从图纸变为现实,同样离不开精密加工制造与严格力学验证的深度配合,是医工融合的又一典范之作。
医工融合:打破壁垒,开启医疗创新的“黄金时代”
从手术台前一个灵感的迸发,到一款安全、有效、可及的医疗器械产品正式上市,这条转化之路往往道阻且长。医生深谙临床痛点却可能疏于工程实现与法规路径;工程师精于工程技术却难以透彻理解复杂的临床场景。加之漫长的研发周期、高昂的试错成本与严格的监管要求,使得大量优秀的临床创意被阻滞在“从0到1”的阶段。
要系统性地破除这些障碍,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医工融合跨领域合作平台,并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将临床需求与工程技术在同一个语境下精准对接,形成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品注册到产业化的全流程闭环,从而显著降低创新门槛,加速成果转化。
这一趋势正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健康中国2030”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医工融合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政策的有力牵引,正汇聚起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共同迎接医疗创新“黄金时代”的到来。
奥绿新:医工交叉的创新枢纽
政策的指引描绘了宏伟蓝图,而将其变为现实,则需要坚实的桥梁。奥绿新,正是这样一座连接临床与工程的创新之桥。这两项获奖项目便是其“一站式医工融合孵化平台”价值的卓越证明。那么,这个平台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呢?
秉持“将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创造医疗器械,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发展愿景,多年来,奥绿新累计与全国300余位临床专家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了400余款创新器械。
其核心竞争力源于自主构建的“三位一体”创新平台,为医工创新提供全周期护航:
概念验证
奥绿新的概念验证中心致力于将临床需求转化为可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初步测试。中心采用DFX设计理念,可将临床创意转化为符合功能需求的设计方案,同时考虑制造、装配、法规注册及成本控制。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原型制造设备,如高精度多轴加工中心和3D打印机。中心的检验检测板块具备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及CNAS、CMA资质认证,配置了DSA、OCT、四维心脏超声、体外循环等先进手术设备,可开展大动物手术验证和生物相容性测试服务,帮助评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专业的专利规划团队,已协助客户完成超过200项的专利申请,加速了创新成果的产生。
中试熟化
中试熟化中心作为创意与商业生产的纽带,负责验证设计的技术特性和性能指标,同时优化生产过程,提高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中心具备机械微加工、注塑成型、精密冲压成型、飞秒激光切割、激光焊接、管材成型、球囊成型、血管编织等50多种工艺技术和300多台加工设备,能够应对从样品到量产的转变中的各种挑战。其质量法规团队根据相关标准快速构建定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共享智造
图:奥绿新共享智造中心
奥绿新共享智造中心,为已获取产品注册证的客户解决了GMP厂房建设、供应链搭建、成本控制等问题。中心拥有万级洁净装配车间、层流组装车间以及百级生物检测与监测车间,总面积达20,000平方米。生产管理团队熟悉国际ISO13485标准和NMPA规定,在生产计划管理、采购供应链控制、物料管理、设备管理、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通过共享智造中心,模具、产线装备、GMP车间以及人工等费用均被共享分摊,可以为创新企业规模化量产保障品质、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通过这三大中心的有机协同,奥绿新为临床专家提供了一个覆盖创新链全周期的“交钥匙”解决方案,系统性地解决了医工融合中的核心痛点,极大地提升了创新转化的效率与成功率。
以融合之光照亮健康未来
回望这两项成果,“抗栓塞脑保护系统”守护的是生命的指挥中枢,维系着个体的认知与尊严;“骨内三维支撑微创固定系统”强健的是人体的行动根基,支撑起生活的质量与自由。它们的落地,对于患者而言,是更小的创伤、更快的康复、更佳的生活品质,是实实在在的“生命福音”,彰显了医工融合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创新哲学。
值得一提的是,连同此前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魏翔教授团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程帆教授团队合作的项目,奥绿新合作的创新成果已连续三年入选“湖北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未来,奥绿新将继续发挥孵化平台优势,进一步构建“临床专家创新、孵化平台护航、创投资本助力、龙头企业推广”的创新生态,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推动更多创新医疗器械从“创意”走向“临床”。 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链接全球——奥绿新的平台模式与创新生态,正持续释放其深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