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疫情防控重要医疗救治设备促产保供工作情况。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说,疫情防控需要的重点医疗设备大体分为四大类,一共38个品种;截至3月3日,重点监测企业共为湖北尤其是武汉,提供了大概6.5万台(套)医疗设备。
发布会现场。中国网 郑亮 摄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那么,湖北等重点地区的医疗设备需求是怎么保障的呢?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工信部会同相关单位开展医疗设备的供给保障工作。疫情防控需要的重点医疗设备大体分为四大类,一共38个品种。包括救治设备、检验检查设备、治疗设备、消毒设备等等。疫情发生以来,为了满足湖北特别是武汉以及全国各地抗击疫情的需要,医疗物资保障组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组织主要企业加快排产,协调跨地区资源调用,采取多项措施,竭力保障医疗设备的需求。
一是统筹谋划,加强预判。从1月下旬开始组织企业、协会和专家,根据疫情开展了研究。事先梳理了可能用到的一些主要医疗设备,搭建了涵盖38种医疗设备以及200多家重点企业的数据库。同时,安排专人分别跟踪各类产品生产库存以及复工复产的情况。二是聚焦重症,精准对接。通过组织企业生产、国内调用、社会捐赠以及国际采购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集中保障大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吸氧机还有ECMO等重症患者救治设备的供给,努力降低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三是推动有序复工复产,持续保障设备供给。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发函、电话、视频,特别是派驻企业特派员,以及组织相关地方政府现场协调等多种方式,推动25个省市、31家重点企业以及2000多家配套零部件企业按时复工复产,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医疗设备产业链正常运转。
同时,会同医疗物资保障组成员单位共同建立绿色通道,包括运输绿色通道、海关绿色通道,确保急需医疗设备能按时到位。截至3月3日,重点监测企业共为湖北尤其是武汉,提供了大概6.5万台(套)医疗设备,其中无创呼吸机约1.4万台,有创呼吸机2900余台,心电监护仪约1.5万余台,呼吸湿化治疗仪5000多台,血气分析仪500多台,血液透析机100多台,医用正压呼吸器340余台,移动DR160台,空气消毒机1.5万余台。应该说基本满足湖北前方防疫的需要,实现了武汉以及相关地市标准范围内的应配尽配。其中也有个别高端医疗设备是通过国内调用、国际采购等方式予以保障。通过这些举措来为打好打赢疫情防控的物资保障战奠定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工信部还要继续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