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医药自7月19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后,于今日(7月28日)至本周五(7月31日)公开招股,8月7日(周五)挂牌。招股价在88-100港元,拟全球发行1.07亿股,集资逾100亿港元。或将成为今年内亚洲规模最大的医疗IPO。
据今天最新券商数据显示,泰格医药首日孖展额度高达408.35亿港元,超购68.35倍。
泰格医药是目前中国排名前三的CRO公司(主要业务集中在临床CRO),此前已于2012年8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其A股近两年累计涨幅最大超389%。如泰格医药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至此继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后,国内排名前三的CRO公司全部实现了“A+H”两地上市布局。
进入高速公路的中国CRO
CRO又称“医药研发外包企业”,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中国CRO产业起步比欧美国家晚了十余年,2000-2004年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本土CRO公司相继成立,中国CRO行业才逐渐兴起。
据Frost&Sullivan报告,全球制药市场规模由2015年约11050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13245亿美元,估计2024年将达16395亿美元,2019年至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4.4%。
▲ 2019全球制药市场规模
主要包括创新药物、仿制药及生物仿制药市场。2019年创新药物市场规模大幅超过仿制药,占全球制药市场总额67%,预期于2019年至2024年将继续按复合年增长率5%增长。资金主要用于研发开支增加以及新疗法出现。财报显示,创新药也成为驱动各制药企业营收的首要因素。
中国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制药市场。市场规模已增至2019年的2363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进一步增至3226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6.4%。
▲ 2019中国制药市场规模
随着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等医改政策的深入,中国仿制药面临空前压力,倒逼药企创新改革,创新药也迎来了一波红利。
中国制药企业一边积极进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的关键BE试验,都是外包给CRO企业),另一边加大创新药研发。
而新药研发的巨大风险以及巨额时间及资金成本是制药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此背景下,CRO公司凭借其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优势,既满足了医药企业的临床研发需求,又为医药企业提供战略、管理、经济、技术以及质量等方面的协助。
带来的优势包括:缩短研发周期,提升研发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同时还能获得更多资源。
据Frost&Sullivan报告,2019年全球CRO行业规模约1277亿美元,预计2023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937亿美元,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11%左右。
CRO赛道主要为靶点筛选、临床前CRO(动物试验阶段)和临床CRO(人体试验阶段)。
▲ CRO赛道细分领域
2019年,
全球临床CRO规模占CRO市场总额64.9%,是占比最大的细分领域。
中国临床CRO规模占CRO市场总额54.4%,预计至2024年,增速将高于整体药品CRO市场增速。
2017年中国成为ICH的成员后,海外临床数据可应用至更广泛层面,以支持在中国进行注册,同时也便于进行更多跨境合作。
加上凭借患者基数大和疾病谱数多,在政策红利和工程师红利驱动下,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由跨国制药公司发起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及早期阶段临床项目。
▲ 中国CRO市场工程师红利明显
因此从2017年开始,进入了中国临床CRO行业崛起阶段。越来越多的全球生物制药公司在中国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2019年中国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增至156项(占全球总数的19.7%及中国所进行临床试验总数的15.1%),其中由中国公司发起的占60项。
▲ 更多全球制药企业在中国临床试验
临床CRO,泰格医药 vs 药明康德
泰格医药成立于2004年,主要提供临床试验技术服务、以及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范围主要涵盖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前研究至上市后研究。
已于2012年8月1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其子公司方达控股在香港主板上市,目前持股51.21%。另一子公司DreamCIS于2020年5月22日在韩国交易所完成上市。
截止2020年7月27日,泰格医药在深交所总市值772.16亿人民币;方达控股总市值82.93亿港币。
▲ 泰格医药及子公司市值
据Frost&Sullivan报告,按2019年临床CRO营收计算,全球十大头部企业营收占市场总额64.9%,较为集中。中国市场五大头部企业营收占总额31%,马太效应逐渐显现。
泰格医药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临床CRO企业(市场份额8.4%),同时是唯一位居2019全球临床CRO前十强的中国企业。
中国临床CRO企业主要是泰格医药和药明康德。
2019年药明康德临床CRO业务营收10.63亿元,仅占公司总营收8.26%。
2019年泰格医药临床CRO业务营收13.47亿元,占公司总营收48%。
* 从布局来看,药明康德是全产业链巨头,康龙化成主要是临床前CRO(实验室服务),泰格医药主要是临床CRO。
▲ 泰格医药业务购成
▲ 药明康德业务购成
2019年药明康德净利润18.5亿元,同比下降17.96%。
2019年泰格医药净利润8.42亿元,同比增长78.24%。
从利润增速看,泰格医药是头部CRO企业中最高的。因为临床CRO是CRO行业价值占比最高、技术含量最高的子领域,而泰格医药作为国内临床CRO赛道的龙头企业,在净利润上有较大优势。
此外根据其财报,2019年泰格医药为全球前二十大及中国前十大的全部制药企业提供了服务。且在业绩记录期间,泰格每年都实现了前十大客户的100%客户留存率。优质且忠诚的客户带来了更丰富的订单。
A+H双重上市为何“热”
“A+H”越来越成为医械企业的热门选择方向。中国的“A+H”进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一般路径有先A后H,先H后A,以及同时上市(较少)。
▲ A+H发展阶段
先H后A路径:
在中国股票市场成立初期,制度不完善,市场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大型公司上市筹集需求,部分企业通过发行H股进行筹资,在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实施后,A股市场的价值实现了回归,也吸引到了一些已经在H股上市的药企回归A股市场。
代表企业有:新华制药、白云山制药等。
先A后H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国内A股发展逐渐壮大,逐步与国际接轨,上市公司也积极走出国门开展境外融资。
代表企业有:上海医药、复星医药等。
有趣的是中国CRO三巨头选择的都是先A后H的路径。
一方面,双重上市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
另一方面,“A+H”双融资平台能帮助公司扩大融资额,未来还有利于全球化战略和海外并购计划。
此前的药明康德,康龙化成也都有这方面的考虑。
据了解截止2019年,泰格医药已在亚太、北美、欧洲等地区的10个国家设立海外子公司。
▲ 泰格医药全球布局
通过其位于美国的子公司Frontage Holdings方达控股,泰格医药亲眼目睹了投资者对香港交易所医疗健康股的热情。方达控股自去年7月上市以来,交易价格比其首次发行价涨了39%。
▲ 方达控股上市一年涨势
近年生物科技企业源源不断登陆港交所,自2018年4月港交所新规推出以来,港交所已迎来28家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融资额达825亿港元,生物科技企业成为港交所上市企业的重要板块。
短短两年内,香港已经跻身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在生物科技板块,港交所拥有一个完整成熟的IPO、再融资体系。上市审批制度清晰透明,上市流程也非常高效,通常6-9个月即可完成。
此外港股二级市场对CRO、CMO企业有着“天然好感”,一些有营收的生物科技公司股价上涨同样强劲,包括药明生物上市4年涨幅超过512%。
资本通常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据统计CRO上市企业的平均市盈率基本在100倍左右,可见资本市场对于这个赛道的认可程度很高。
CXO领域也被全球顶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高瓴资本所看好,是其在医疗健康领域最早投资的板块之一,至今累计持仓市值已超过150亿港元。
2015年,高瓴资本参与了药明康德从纽交所退市的私有化运作,并一路参与其A股和港股分拆上市。
2018年以后,高瓴资本又陆续投资了泰格医药、方达控股和凯莱英。
▲ 高瓴资本在CXO领域的投资
可以看到,回报率最高的药明生物达500%。截止7月,距离定增时间还不到5个月,凯莱英收益已达90%。
预计泰格医药“A+H”上市后会吸引更多优势资本的关注。
双重上市,带来业绩和总资产的突飞猛进,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在判断双重上市的影响时需要用长远眼光去看待。
2018年12月,药明康德H股上市首日开盘破发,下跌1.47%。
2019年11月,康龙化成H股上市首日大幅走高,上涨10%。
泰格医药此时选择在H股上市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