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并对2021年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作出部署。
对于民众普遍关注的医疗卫生健康问题,报告提出要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传播扩散,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南京乐药创投合伙人郭新峰表示,对比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集中采购提速的信号,即把更多品类的药品和高值耗材纳入集中采购,国家集采和省联盟带量采购今年将进行2次及以上,快速降低药品及高值耗材的价格。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指出要“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联合采购。”首次作出耗材集中采购的决策。
2019年5月30日,南京市针对17个品种的吻合器进行集中带量采购,打响了高值医用耗材治理“第一枪”。随后安徽、江苏、福建、山东、陕西、山西等地也先后开展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为开展国家层面集中采购积累地方经验。
除各省市集采外,区域性的采购联盟如:“京津冀”联盟、渝黔滇豫联盟、陕西等十省份联盟(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新疆建设兵团、湖南、广西、贵州、海南和陕西)也相继建立起来。
2020年9月14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正式启动,冠脉支架为首批带量采购品种。国采之后,冠脉支架价格从此前的1.3万元左右均价下降至700元左右。国内产品平均降价92%,进口产品平均降价95%,预计节约109亿元。大大减轻了医保压力和患者负担。
冠脉支架国采落地后,有业内消息称,第二批国家带量采购也已箭在弦上。第二批医用耗材采购主要涉及骨科耗材,包括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六大类,涉及产品信息1万余条,具体到规格型号约32万条。
今年春节之后,国家医保局高层密集到地方调研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落地情况,并就下一步深入开展高值医药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听取部分省份、联采办和专家的意见。
2月22至23日,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赴四川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了华西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关于骨科和口腔科医用耗材的采购、管理和使用情况。
2月25至2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调研了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心、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了解骨科耗材生产流通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建议。
从国家医保局两位局长的调研行程均将骨科作为重点中可以看出,骨科耗材将成为下一批耗材带量采购的重点品种之一。
总的来说,带量采购已成为跨区域、常态化的医疗器械采购政策。此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也凸显了带量采购的制度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