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一则关于百特公司(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NYSE:BAX)Novum IQ大容量输液泵的早期安全警报。
这已是FDA在数周内针对该系列泵发出的第二次警告,距离百特公司向客户发出设备问题信函仅过去9天。而这一次,通报的后果更为严重——79例严重伤害和2例死亡。
01
警报升级,致命缺陷浮出水面
FDA的警报揭示了一个关键技术缺陷:当Novum IQ输液泵从低流速切换至高流速时,特别是当新流速超过原流速两倍以上时,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输液不足。问题严重程度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初始流速运行时间长短和流速变化幅度。
Novum IQ
百特公司在内部测试中发现,当设备在50mL/小时以下流速运行超过2.5小时,再切换至高流速时,输液误差率可能超过10%,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高达50%的给药不足。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最坏情况下,可能根本没有药物输送”。这意味着危重患者可能在关键时刻无法获得救命的抗生素、心血管药物或化疗药物。
除流速转换问题外,百特还发现“因设置错载导致的输液过量和不足报告增加”。这种双重技术缺陷将患者置于双重风险中,医护人员却难以凭肉眼发现这些隐形杀手。
02
问题演变,从伤害到死亡
此次警报并非Novum IQ泵首次陷入安全风波,但其反映的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新问题,这也让该系列设备的安全问题形成了一条令人不安的演变轨迹。
早在2023年11月,该设备就曾因“下游阻塞警报后输液不完整”问题被召回。当时发现泵可能错误显示“输液完成”警报,尽管注射器中仍有药液,导致剂量不足和治疗中断。
今年4月,百特再次发布紧急医疗器械更正通知,针对 “待机模式”功能后可能出现的输液不足。当时公司建议:对于大于50mL/小时的流速,不要设定超过2小时30分钟的待机时间。
每一次安全更新都揭示更深层次的设计缺陷。最新警报将伤害数字推至惊人高位——79例严重伤害和2例死亡,远高于此前报告的个例伤害。这种升级模式揭示了医疗设备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03
危机中的补救措施
面对FDA的警报升级,百特公司于7月14日紧急向受影响客户发出信函,建议医护人员 “在第一个安全机会更换输液器或更换其他泵”。
若无法立即更换设备,公司还提供了过渡期解决方案:用户应“在改变给药速率(包括给予推注剂量)前手动调整管路位置”。这一建议基于临床判断提出,却也变相将决策压力转移给了医护人员 —— 他们需要在设备本身不可靠的情况下,做出更谨慎的专业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百特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期。今年5月在美国银行2025年医疗保健会议上,公司刚刚展示“谨慎乐观前景”,并讨论了在出售肾脏护理业务后,将重心放在运营简化和债务减少上的规划。从业绩来看,公司第一季度收入增长5%,还制定了将净债务与EBITDA比率降至3倍的目标。
但接二连三的产品安全问题,显然为其战略转型蒙上了阴影。尤其在CEO招聘正在进行的节点,公司此前声称“重点关注创新和运营卓越”的承诺,与Novum IQ泵持续暴露的安全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外界对其转型成效产生疑虑。
04
百特“重美轻中”的战略失衡
全球静脉输液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其中美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作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百特2024年上半年输液疗法及技术业务营收达20.11亿美元(同比增长5%),而美国市场贡献了其中55%以上的收入。
具体到美国本土,百特甚至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 其每日产能达150万袋静脉注射液,约占全美供应量的60%。但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依赖,也使其抗风险能力显弱:2024年9月,飓风“海伦妮”重创其北卡罗来纳州工厂后,直接导致美国86%的医疗供应商陷入输液短缺,甚至迫使布里格姆总医院等大型机构推迟非紧急手术。
与在美国的强势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特在中国市场长期处于“边缘化”困境。根据《2023-2029年中国大输液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策略报告》,百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约 4%,远落后于本土龙头企业。其中,科伦药业以32%的市占率主导市场,华润双鹤、石药等本土企业亦凭借成本优势和渠道深耕占据主导地位。
05
退出中国
政策挤压与价格战:自2022年广东11省联盟首次将基础输液纳入集采后,全国8个省份跟进带量采购,输液产品终端价格持续下行。在产能过剩、本土企业低价竞争的市场中,百特作为外资企业面临严峻的利润压力。
本土化不足与成本劣势: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中国,百特始终未能解决生产成本与定价策略的本土适配问题。其上海工厂此前虽具备供应能力,但产品定价与物流成本难以匹配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全球资源向美国倾斜:飓风灾害导致美国本土产能崩溃后,百特紧急调用全球供应链“输血”美国 —— 包括中国工厂在内的5国生产基地获得FDA临时出口许可,优先保障美国供应。这一行动进一步弱化了其中国业务的资源投入优先级。
肾脏业务独立运营:2025年2月,原肾脏护理业务被凯雷集团收购后成立独立公司 “万益特”(Vantive),并将中国区升级为与美洲、欧洲并列的独立运营区域,意图通过灵活本土策略拓展透析市场。
创新产品引入:百特声明未来将在中国市场推动“创新疗法与数字化方案”,例如居家腹膜透析设备及远程监测技术,以避开低附加值的基础输液红海。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