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0日,美国白宫发布一项行政命令,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9日宣布对中国增加125%的关税,加之自3月初以来已经实施的20% 所谓芬太尼问题施加的关税,累计关税已达145%。
刚刚(4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2日起,我国将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
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正在遭到全球大量企业的反对。在健康医疗领域,关税不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更意味着疾病治疗负担将上升。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没有赢家。
中美关税贸易战愈演愈烈,医疗器械市场也同样加剧了医疗器械领域的市场竞争。同时也对中美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发展提出更为严峻考验,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将面临“本土化深化”与“全球化重塑”的双重挑战。
尽管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挑战仍在加剧,但瞄准中国的可持续与创新发展机遇,坚定深耕中国的跨国企业并非少数。
01
2025年西门子医疗,
加推20款“中国制造”
近日,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王皓在上海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计划在2025财年推出约20款“中国制造”的全新医疗产品。这一举措是对中国市场潜力的深度判断,也是其推动全球医疗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步骤。
他指出,目前西门子医疗已实现包括高端和超高端设备在内的全产品线本土化。“我们持续在中国增加研发和生产投入,这不仅是对中国医疗市场潜力的信心体现,也是我们参与中国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心。”
今年1月,西门子医疗在广东省深圳市启动了一个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与其2002年在深圳建立的现有生产基地协同运行,形成倍增效应,预计两个基地合并后整体规模将达到目前的三倍。
值得一提的是,西门子医疗不仅实现了全产品线的本土化生产,还成为首家在中国生产核心部件的跨国医疗设备企业。
此次CMEF展出的MAGNETOM Flow配备了公司最新发布的DryCool创新超导磁体,该磁体已经纳入西门子医疗中国制造体系,并将在深圳新基地正式投产。
02
欧姆龙,
始终坚定对中国市场投入!
当CMEF医械展与关税大战“狭路相逢”,在本次展会上多位跨国企业高管对全球关税问题表达关注。
欧姆龙健康医疗(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禕晓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关税对个人消费者有所影响,因为这会导致价格的波动。”
欧姆龙的供应链遍布全球,位于其他国家的一些制造基地生产的产品会出口美国,预计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对等关税”的影响。
陈禕晓表示,稳定的政策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仍然希望在未来的世界中寻求持续稳定的发展,这也是为何我们更加坚定对中国市场投入的原因。”他说道,“中国有着稳定的供应链和成熟的市场,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对于健康医疗领域的持续支持,这对于提振企业的信心非常重要。”
中国大健康行业正在快速发展,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6万亿元以上。中国是欧姆龙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自欧姆龙在中国开展业务以来,中国的血压计市场规模已接近2000万台,潜力巨大。
03
关税“大考”,
加快外资企业本土化建设
近日,CT反倾销及关税叠加,GE医疗同样面临多重考验,也促使GE医疗加速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提高在华竞争力。
有相关人士表示,中国是GE医疗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以北京基地为例,GE医疗全球销售的CT设备中超60%产自北京,设备出口额占北京医疗机械出口额约50%。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GE医疗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尤其是在国内高端影像设备方面,GE医疗占市场主导地位,与飞利浦、西门子医疗等企业,共同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华深耕百年的GE医疗,深谙政策导向,早早开始布局,在北京、无锡、天津、上海等多地建立生产基地。
BTIG分析师Ryan Zimmerman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约占GE医疗2024财年销售额的12%,其在中国生产制造的产品,包括成像和超声设备,约有70%在中国境内销售。而GE医疗在华的发展前景可能取决于相关CT球管等核心部件是进口到中国还是在当地生产制造。
综上来看,关税压力将推动类似GE医疗、西门子医疗等在华械企的本土化布局,如这些企业3~5年内实现核心部件全面国产化,并重构适应中国市场的敏捷供应链,与中国市场发展同频共振,或将能够持续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医械市场深入探索。
对等关税的持续加码,造成的深远影响也不仅限于针对外资企业,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也同样将遭受重重关卡。同时中美政策博弈可能引发技术管制(如高端设备出口限制)、数据安全审查等附加风险,增加企业合规成本。
显而易见,关税升级将重塑医疗器械行业的全球竞争格局。短期内,企业需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和成本管控应对冲击;长期则需依托技术创新和本土化战略巩固市场地位。国产替代加速与政策不确定性并存,中外企业均需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之间寻找平衡,以灵活性和技术壁垒构建可持续竞争力。
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多家跨国企业一系列主动转型的措施以及积极推行与中国同频发展的策略,能够让他们在全球需求尚未广泛复苏且不确定性加剧的时期彰显更多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