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距离创新创业大赛报名结束
48
16
37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医械创新资讯
医械创新资讯

净利暴跌 80%,是 "分拆盛宴" 还是 "末日狂欢"?

日期:2025-04-25

曾被誉为“心血管第一股”的乐普医疗,如今正面临上市16年以来的最严峻考验。


近日,乐普医疗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营业总收入61.03亿元,同比下降23.52%;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下降80.37%;扣非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80.28%。


image.png


image.png


然而一年前,董事长蒲忠杰还在业绩会上信誓旦旦地宣称“2024年净利润目标20亿-22.5亿”。


如今,20亿变2亿,业绩承诺缩水超90%,前后对比反差让人大跌眼镜!


进入2025年,乐普医疗的颓势仍未止步。


一季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收17.36亿元,同比下降9.67%;归属净利润3.79亿元,降幅21.44%。


连续两年的业绩下滑,叠加2024年的“断崖式”暴跌,乐普医疗的财务健康度已亮起“红灯”。


01

乐普系分拆历程
从 “心血管巨头” 到 “资本孵化机”


乐普医疗 1999 年起家,早期靠心血管支架等产品打天下,2009 年登陆创业板成为 “心血管第一股”,奠定行业龙头地位。近年来,开始玩起了分拆子公司的资本游戏,目前“乐普系”已有四家上市公司,一家IPO终止的公司,两家正在IPO的公司。妥妥的 “分拆专业户”


2009 年:母公司乐普医疗登陆创业板,凭借心脏支架等产品成为 “心血管第一股”。


2013 年:普华和顺在港股上市,主营业务包括:高端输液器业务、血液净化业务、再生医用生物材料业务。实控人张月娥与乐普医疗蒲忠杰为夫妻关系,形成 “夫妻档” 分拆格局。


2020年:乐普医疗计划分拆乐普诊断在科创板上市,并于当年12月获得受理,不过排队半年后,乐普诊断IPO终止。


2022 年:分拆乐普生物,专注肿瘤创新药,当年营收 1.89 亿元,亏损 2210 万元。


2022 年:分拆心泰医疗,聚焦结构性心脏病,2024 年净利润率达 52.1%。


2023 年:推动秉琨医疗(外科麻醉器械)创业板 IPO,因商誉减值风险引发市场质疑。


2025 年:睿健医疗(血液净化)冲刺北交所,关联交易占比降至 7.71%,但带量采购导致 2024 年扣非净利润下滑 5.88%。


多轮操作下,乐普在分拆领域已形成成熟的操作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并购整合成熟资产,分拆后利用资本市场估值差实现二次融资。


历经多年分拆上市,蒲氏家族已构建起横跨A股、港股的医疗资本网络。



02

分拆后的生存现状
乐普系子公司的 “冰火两重天”




心泰医疗:高毛利背后的隐忧



作为乐普系第二家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心泰医疗继承了乐普在心血管方向的核心优势,致力于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其产品线涵盖三大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先天性心脏病、心源性卒中及瓣膜病。


作为乐普系最赚钱的子公司,心泰医疗 2024 年全年营收 4.72 亿,同比涨了 44.4%;净利润 2.46 亿,暴增 62.22%,;毛利率达 89.8%,增速与毛利率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然而,心泰医疗 70.6% 的收入依赖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而该市场规模仅约 10 亿元,增长天花板明显。仅靠单一产品“单脚走路”风险激增。


心泰医疗的高毛利本质是 “技术垄断 + 政策红利” 的产物,但在集采常态化、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这一优势正快速消退。




睿健医疗:血液净化赛道的 “夹缝求生”



在费森尤斯、贝朗、威高等巨头垄断市场的血液净化领域,睿健医疗 2024 年营收 4.11 亿元(+19%),但仍面临双重压力。


价格战: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4年1-9月,睿健医疗血液透析器的单价从31.21元/支降至27.37元/支,同期血液灌流器单价从169.41元/支降至147.32元/支。


对于睿健医疗而言,降价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助推了总体销售量增长,一面也导致了利润损失。


独立性争议:2024 年前三季度关联交易占比 7.71%,核心高管仍在乐普医疗领薪,被质疑 “依附母公司生存”。



03

多轮分拆后
乐普医疗“元气大伤”


尽管乐普系战队声势浩大,但乐普的2024并不顺利。




利润暴跌:药品拖后腿,减值来补刀



乐普医疗的三大业务板块——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在2024年均遭遇重创。


医疗器械板块作为收入支柱,2024年实现营收33.26亿元,同比下降9.47%


药品板块的下滑最为惨烈。2024年,该板块营收17.58亿元,同比暴跌42.25%。其中,制剂(仿制药)收入14.09亿元,降幅达46.5%


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板块亦未能幸免,2024年营收10.19亿元,同比下降19.24%


药品卖不动了 —— 零售渠道库存太多,发货量猛降,虽然心脏介入业务还在涨(结构性心脏病收入涨了 54.89%),但抵不住药品拖后腿。


再加上存货和商誉减值,利润直接被砍一刀。并且,尽管心血管植介入业务仍是核心,但体外诊断、外科麻醉等细分领域增长乏力,反映出公司在创新产品迭代上的滞后。




分拆隐患:独立性存疑,借钱压力大



睿健医疗冲北交所,但核心高管工资还靠乐普发,关联交易虽降到 7.71%,但独立性还是被质疑。


此外,乐普的资产负债率从 2019 年的 39% 涨到 2023 年的 54%,频繁分拆说不定是为了缓解融资压力,但过度的分拆上市是否会导致 “老母亲” 被掏空,只能说冷暖自知。




集采冲击:竞对来势汹汹



2024 年乐普医疗股价持续下跌,市值缩水至200亿元左右。


匪夷所思的是,在业绩发布后的第一个开盘日,也就是4月21日,乐普医疗的股价竟然上涨了1.75%至11.06元/股,但相较于2020年7月的最高点(44.88元/股),跌幅高达75%。


与此同时,微创医疗借集采机会将心脏支架在市场加速放量,集采落地后微创医疗冠脉支架在中国市场占比迅速攀升。



04

行业对标
微创医疗的 “分拆陷阱”


与乐普医疗类似,微创医疗也是通过分拆多家子公司进行商业版图扩张。


2019年至2022年期间,微创医疗成功分拆出了5个IPO,分别是心脉医疗、微创脑科学、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电生理,累计融资超20亿美元,被业界奉为“分拆狂魔”


但因过度分拆所产生的高昂投入成本也直接将微创拖倒。


目前,微创子公司中仅心脉医疗、微电生理实现短暂盈利,其余已持续亏损多年。作为母公司的微创只能持续输血,逐渐被掏空。


2024年,微创医疗短期债务就高达7.43亿美元。


期间为了缓解微创的资金压力,先有心脉医疗公布2023年年报后宣布大手笔分红,分红比例接近2023年净利润的50%,义无反顾反哺持有其45+%股权的微创母公司。


后有心通医疗、微电生理等子公司批量向微创医疗“买地、买房”。但面对庞大的资金缺口,依旧杯水车薪。


最终只能通过向高瓴资本“借新还旧”暂时化解。


更为严峻的是,若2026年微创医疗无法实现盈利9000万美元的承诺,“债主”高瓴资本有权要求提前还款,可能触发微创连锁债务危机。


微创医疗的前车之鉴时刻提醒着乐普医疗在“分拆”的道路上,需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可持续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避免重蹈覆辙。


05

战略调整
砍副业、搞创新、冲海外


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乐普医疗迎来“变”与“革”。


1、组织架构重塑

把原来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并由不同总部领导负责的职能部门,统一职能组建集团运营中心,搞数字化管理;


2、技术攻坚

外周血管冲击波球囊、无创血糖仪等新品获批,TAVR 瓣膜产品于 2024 年底拿证,瞄准高端市场;


3、战略收缩

布局消费医疗产品,降低医保依赖。战略性拓展眼科等高增长领域,优化竞争激烈的红海业务;


4、加速出海

通过全球化业务拓展,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乐普医疗的暴跌揭示了医械行业的深层矛盾:当资本运作超越技术创新,当分拆套利取代产业深耕,企业终将为 “规模崇拜” 付出代价。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 “分拆专业户” 的估值泡沫,聚焦子公司核心技术壁垒(如心泰医疗的封堵器、乐普生物的 ADC 药物)及商业化能力


而对于行业而言,这一案例为 “资本孵化” 模式敲响警钟 —— 唯有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可持续性,才能在集采常态化与技术迭代浪潮中守住生存底线。










▲文章来源:医疗创新网
▲转载请标注以上来源

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传递之目的,仅供参考。本文不对投资及治疗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为保障双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创新网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负责。
往/期/回/顾


GE重大人事变动,新总裁“五一”到任!


巨头混战!谁能拿下BD2000亿“大蛋糕”?

  卷哭同行,联影再包揽1.13亿大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