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限时交代问题、提交辞呈。”
3月3日,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的讲话,将华熙生物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份对外的讲话文稿里,没有丝毫掩饰、也没有从企业形象出发的谨慎措辞,字里行间充满内部大整顿的杀气和决心。
这场反腐风暴的背后,是华熙生物近年来业绩的持续崩塌。
此次会议距离华熙生物发布2024年业绩快报仅间隔3个工作日,而此时的华熙生物股价距离历史高点已经下滑近85%。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1.6%,净利润暴跌72%,创下上市以来最差业绩。
赵燕将危机归咎于“组织的熵增速度远超时代允许”,并启动了一系列变革:收紧外包、整顿贪腐、重组部门,同时投入超7000万元用于管理架构调整和薪酬体系改革。
然而,这场“人的变革”代价沉重,2024年多名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包括被视为“技术灵魂”的郭学平退休,夸迪品牌创始成员枝繁繁因纠纷起诉公司,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信心。
01
从巅峰到低谷
玻尿酸神话的破灭
华熙生物曾凭借玻尿酸原料的垄断地位和功能性护肤品的爆发式增长,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2019年上市后,其市值一度逼近1500亿元,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在2022年贡献了46亿元营收,润百颜、夸迪等品牌年均增速超100%。
然而,2023年起,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营收下滑18.5%,2024年上半年继续暴跌29.7%,存货规模攀升至13.15亿元,显示产品滞销问题严峻。
业绩失速的根源在于过度依赖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
华熙生物早期通过“玻尿酸+消费品”战略快速扩张,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回归理性,其护肤品业务未能建立技术壁垒,反而因渠道红利消退和管理混乱陷入困境。
02
医美三剑客分化
行业整体“熄火”
“医美三剑客”中,爱美客和昊海生科虽保持增长,但增速显著放缓。
2024年上半年,爱美客净利润同比增长16.35%,创上市以来最低增速;昊海生科净利润增长14.64%,但受美容仪新规冲击,光电业务收入下滑11.54%。
行业整体增速从2023年的20%降至2024年的10%,消费者对医美的选择更趋理性,客单价下降成为普遍趋势。
竞品方面,锦波生物凭借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异军突起,2024年上半年营收增长90.59%,净利润暴涨182.88%,成为华熙生物在胶原蛋白赛道的劲敌。
然而,目前尚未有竞品公开回应华熙生物的反腐事件,行业更关注自身如何应对监管趋严和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
03
悬崖勒马
莫等失足,万劫不复
近年来,内部腐败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垮台乃至企业员工被“一锅端”的都大有企业在。
01
武汉某公司高管“自导加薪”案
首席人力资源官郑某利用“秘薪制”漏洞,通过虚开发票报销、冒领薪资等方式侵占公司184万元。其利用管理层信息差,绕过财务审批流程,最终因职务侵占罪获刑三年缓四年。
02
上海信谊联合医药虚开发票案
该企业是国企上市公司上海医药的全资子公司,今年1月份刚被上海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以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行为处以62.56万元的罚款。从罚款金额来看,虚开发票数额应该不小。
03
全员涉案的虚开发票案
广东清远易充公司实际控制人郭某组织员工虚构交易,为关联公司虚开发票抵扣税款435万元,导致公司全员(包括普通职员)被判刑,最高刑期达11年。
企业通过虚开发票套现后,资金多用于商业贿赂、账外支出或高管侵占,形成“腐败-套现-再腐败”闭环。而秘薪制、外包模式、税收优惠政策等常成为犯罪温床。
从个人追责到全员连坐,从行政处罚到刑事定罪,目前国家对于贪腐呈现“零容忍”态势。如虚开发票价税合计超250万元可能面临7年有期徒刑。
华熙生物的“刮骨疗毒”,既是自救,也是行业转型的缩影。当医美从暴利神话回归理性竞争,唯有通过技术突破、管理革新和合规经营,才能重塑竞争力。
04
国家反腐基调的微观映射
此次的反腐行动与近年来国家“刀刃向内”的反腐基调高度契合。
国家层面近年来持续深化反腐败斗争,通过制度完善、机构改革、专项行动、技术赋能等多维度举措,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华熙生物的“限时反腐”直接呼应了国家对医疗行业反腐败的专项整治(如2023年卫健委“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其暴露的外包黑洞、技术人员离职等问题,也印证了国家推动国企/上市公司治理现代化的迫切性。
未来,类似事件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
从“刮骨疗毒”到“组织熵减”从制度重建到文化革新,这一过程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反腐的本质都是通过净化系统、重塑秩序,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当企业的自我革命与国家治理同频共振,反腐败便超越了单纯的纪律约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如今的华熙生物,正在用自己经历与教训,提醒着每一个向前冲的选手,要时刻警惕、保持思考、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这场反腐风暴的成败,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存亡,更将为中国医美行业乃至整个市场体系的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