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人民银行负责人介绍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中国网 杨佳 摄
五大类医疗物资企业复工复产率或超100%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说,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物资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多次指示,工信部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物资保障组组长单位,会同成员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先后召开了复工复产动员会,特别是医用防护服转产扩产动员部署会,对医疗防护、消杀用品、检验检测、医疗药品和医疗设备等五大类医疗物资进行了全面的复工复产和转产扩产动员工作,包括上游原材料企业,优先加快了医疗物资企业复工复产工作。
田玉龙说,经各方面、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努力,目前重点医疗物资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率比较高,五大类医疗物资企业复工复产率、开工率有的达到或超过了百分之百,采取了边保供边复产边扩产的举措,医疗物资产能不断释放,湖北一线医护人员所需要的重点医疗物资得到了基本保障。
在医用防护服产能供应方面,1月28日的日产量还不到1万套,到目前为止,日产量已经达到了20多万套。生产企业刚开始不到20家,现在扩产转产达到了50多家,全力开工,还有近百家已经陆续获得新的资质,正在陆续开工。医用防护服保供湖北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多万件,不仅有力保障了一线需要,而且还统筹兼顾了北京和全国其他疫情较重地区对于防护服的急需;隔离衣生产规模比较大,保障力度也比较大,现在保湖北武汉一线达到了70多万件;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日产量达到4万件,也有力保障了前方急需。
消杀用品方面,企业复工率也比较高,现在超过了80%以上。84消毒液、免洗手消毒液、医用酒精主要消杀用品的产能和产量都能满足湖北一线乃至全国急需,现在运到湖北的84消毒液1500多吨,免洗手消毒液115吨。同时工信部正在组织电商平台和药品批发企业进行对接,对消杀用品尽快在线上和各个门店提供分装、小包装服务,力争尽快投放社会,满足复工复产和社会公众需要。
医疗设备方面,有十大类医疗设备前方急需。因为重症病人比较多,包括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各种测温仪,都基本满足了一线急需。像呼吸机、监护仪运抵武汉超过1万多台,手持测温仪达到了将近14万台等,这些对前方医疗治疗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田玉龙说,当前疫情形势比较严峻,防控还是最吃紧的关键阶段,应该说医疗物资保障工作任务还比较艰巨,医疗物资企业复工复产还需要持续稳定高质量的保障,后续工信部会同各部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继续有序推动重点物资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继续优先保障湖北武汉一线急需,统筹做好北京和全国各地医疗物资保障工作,全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口罩日产量已经达到5477万只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说,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口罩生产的时候强调,口罩是医务人员抗疫的武器,是保护群众健康的盾牌,也是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保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近一阶段,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重点保障做好口罩的生产和保障工作。
丛亮介绍,从2月1日以来,发改委帮助口罩生产企业解决用工、资金、原材料等方面的问题,全力做好口罩保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应对疫情,保障一线医护人员,重点是扩大医用N95口罩生产。经过努力,2月22日N95口罩日产量已经达到91.9万只,是2月1日的8.6倍。2月份以来,通过国家统一调度,从N95口罩生产的省份调度了330万只口罩,重点保障湖北武汉,以及包括北京和其他没有N95生产能力的地区。其中调往武汉的医用N95口罩268万只,近期日调度量在15万只以上,加上武汉本地生产,每天可以供应医用N95口罩30万只以上,完全能够保障6万多一线医护人员防护需要。
近一个阶段,随着复工复产对口罩的需求爆发性增长,保供工作重点也逐步转向普通医用和普通口罩上来。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全力推动复工达产。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口罩企业全面恢复生产,优先保障口罩企业用工、资金、物流、关键原辅料供应等需求,引导企业在切实做好自身防疫、确保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
二是全力支持增产扩能。今年2月以来,发改委启动了医用口罩扩能专项工作,已组织3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产、扩产、转产,增加口罩供给。下一步,还将视疫情防控需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
三是全力保障全产业链协调运行。从全产业链着手,积极协调熔喷无纺布、口罩机及零部件等关键原材料和设备企业加快生产,满足口罩企业生产扩能急需,提高全产业链运行效率。
目前,除西藏外有30个省区市都陆续新上了口罩生产线,同时还不断有新的口罩生产线投产。截至2月22日,我国口罩日产量已经达到5477万只,比2月1日增长2.8倍,近20天以来累计生产口罩5.7亿只。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口罩产能产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更好地满足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