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家医保价采中心关于委托开展《国家组织人工关节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征求意见的函流出。
本次集中带量采购标的为初次置换人工全髋关节、初次置换人工全膝关节两类医用耗材。
“方案”明确:2020年初次全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合计超过100例的公立医疗机构、军队医疗机构均应参加。其他公立医疗机构、军队医疗机构及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按所在省份安排自愿参加。已自行开展人工关节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且尚在合同期内的省份,可顺延执行本次集采结果。采购周期为2年。
本次两类关节产品均以系统为单位采购(产品要求详见下表),企业自行申报组成系统,医疗机构按企业申报的产品系统,填报各系统未来一年的需求量。
以医疗机构填报需求量的80%作为本次带量采购的意向采购量。
另外,根据“方案”了解,本次人工关节国采采取了“两级分组”的方式,首先是按品种分组:髋关节按照材质分为陶瓷-陶瓷、陶瓷-聚乙烯、合金-聚乙烯3组;膝关节不按材质分组。然后再按企业分组:医疗机构需求量大、企业承诺满足31个省份全部地市采购需求以及符合材质要求的同组竞争;同品种分组的其他产品同组竞争。
在每个竞价组中,企业按系统报价,并需标明系统中每个部件的单价。同一企业在同一分组内中不同系统的申报价格需一致;同一部件在不同系统中报价应保持一致。企业以系统竞价,不同品种分组按基本相同的中选规则,通过价格竞争产生入围企业。同一组内,将中选产品价格差异维持在合理区间。
虽然目前“方案”没有明确中选规则,但是却明确指出:“同等情况下,使性能材质更优、需求量较大组的产品更有机会中选” 。
至于分量规则,则和上一批类似,“两步走“策略:第一步:中选产品按医疗机构报送需求量分配给对应医疗机构。第二步:医疗机构报量但未中选的产品需求量(即剩余量)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分配给排名靠前或已报送需求的中选产品(可跨组选择)。
在以往的带量采购中,通常都是以“最低价”中选,虽然有监管部门,依旧令许多患者担心低价之下的“产品质量”的问题。此次“方案”提出量大质优者更有机会中选,是否也存有这方面的考量呢?
骨科耗材作为高值耗材中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的品类,是耗材带量采购的一个关键类别,脊柱类、关节类、创伤类目前都有作为耗材带量采购的试点品种出现,其中又以关节类为主,因为关节类产品主要由髋关节、膝关节两类简单组套为主,单组套采购规模较大。
目前关节类耗材已在安徽、江苏、福建、青海、浙江、山东等6个省份开展过带量采购,尚无联盟联合采购。此前,安徽建立组套分组法,不再将国产和进口产品区分质量层次,使平均降幅达到了81.97%。而第二批国采“方案”也提出,对于医疗机构需求量大、企业承诺满足31个省份全部地市采购需求以及符合材质要求的同组竞争。
图:全国各省、市人工关节带量采购谈判降幅一览
第二次国采对于相关国产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特别是春立医疗,作为一家纯正的骨科器械公司,2020年上半年其97%的收入来源为关节假体产品,也就是人工骨关节,此次集采的品种恰好是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了春立医疗以外,爱康医疗、微创骨科、联合骨科等企业均会受到大幅影响。
不过显然对于进口品牌的影响会更大,目前全球关节领域主要由5大巨头占据,分别是强生、史赛克、林克、捷迈邦美和施乐辉。
据南方经济研究所相关数据了解:2018年,我国关节市场规模达到73亿元,同比增长21%,预计2018~2023年将保持1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亿元。
数据来源: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西南证券
早在2018年,我国髋关节植入量国产占比为53.91%,进口占据46.08%,以国产髋关节为主。膝关节植入量以进口产品为主,占74.84%,国产产品占25.15%。
目前,我国髋关节国产化率超过50%,达到了53.91%,而膝关节则差距很大,国产市场份额不到30%,未来还有很大空间,且增量空间在二、三线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关节手术渗透率不断增加,预计2018~2023年将保持1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远高于全球增长率,2023年有望成为骨科细分市场第一。
此次国采,按照首轮的经验来看,杀价是必然,国产品牌固然会受到冲击,但是在国家支持进口替代大环境下,以价换量,相关国产关节厂家也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