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北京医保局发布《关于规范调整物理治疗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作为辅助操作获得政府定价,并与“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共同纳入北京医保支付目录。
对于骨科机器人研发生产厂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信号。经济原因是限制骨科机器人渗透率提升的关键,随着逐步纳入医保,患者负担得以减轻,必然刺激骨科机器人的消费需求,行业已然处于爆发的前夜。
政策利好不断
行业浪潮已至
在纳入医保消息发布之前,政府此前已发布过一系列支持骨科机器人发展的政策。《骨科机器人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20年骨科机器人行业将增加30%;《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相继出台的政策体现了国家层面对骨科机器人发展的大力支持。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往往无法实施复杂骨科手术,导致患者不能得以及时救治。另外患者对完成高效安全的骨科手术需求更大,迫切需要引入机器人辅助技术。
因此骨科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行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赛道竞争火热化,“多产品线+单一细分”龙头并存
市场的广阔前景,以及政策的不断利好,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企业争相抢占中国骨科机器人赛道。史赛克、美敦力、捷迈邦美等进口企业凭借技术领先,在骨科机器人领域早有布局,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以天智航、威高集团、微创医疗等巨头纷纷入局,且在技术上构建壁垒。
同时骨科机器人创业企业也迅速成长,受到资本的热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内成功拿到融资的骨科机器人企业有6家。
像捷迈邦美、施乐辉等进口巨头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脊柱和关节多产品线同步推进,横向拓展覆盖更多骨科手术适应证,进一步稳固行业龙头地位。
部分企业则是专注于脊柱或关节单一细分赛道,突破核心技术,夯实细分龙头地位。
其中在脊柱机器人领域,美敦力处于优势地位,Mazor X StealthTM Edition以其预见性、精准性和可视化等功能,为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行业塑造新的标准。
脊柱机器人竞争格局
来源:各公司官网,西南证券整理
关节机器人竞争格局
来源:各公司官网,西南证券整理
未来骨科机器人领域将逐步形成有诸多产品线的行业巨头,和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的龙头并存的市场竞争格局。
砥砺前行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虽然行业发展一片火热,但从目前财报数据来看,骨科机器人业绩仍不容乐观。Mazor Robotics公司于2018年被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收购之前的2015年至2017年,该公司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国内骨科机器人企业天智航目前也面临盈利难题,2020年营收1.36亿,净利润亏损5527万。2021年上半年营收7639.66万元,净利润亏损3870.68万元,延续亏损态势。
如何盈利,商业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
目前直觉外科公司“系统+耗材+服务”的闭环商业模式已逐渐被更多企业参考。从直接外科公司历年营收占比来看,初期收入以系统为主,随着手术量提升,耗材占比大幅提升,服务则占比较稳定。
来源:wind,西南证券整理
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竞争壁垒,且能为企业收入带来稳健的增长。史赛克、捷迈、微创等高值耗材制造厂商,都是研发推出骨科机器人可以与自身的耗材产品形成闭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
而天智航这类骨科机器人创业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则更多样化。目前天智航正在探索与医疗机构共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的业务模式,即公司向医疗机构提供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所需的骨科机器人及配套设备并提供技术支持,医疗机构按照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数量向公司支付技术服务费。这一模式下,降低了医疗机构一次性购买骨科机器人的资金压力,缩短了产品进院时间。同时,提升了公司与医疗机构间的互动效率,推动产品迭代开发。另外收入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公司形成稳定营业收入来源。
更多行业巨头入局,骨科机器人大战已经打响。骨科机器人纳入医保,这场大战将越打越凶,行业发展也将开启加速度,但目前商业化之路仍在探索中,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