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有句俗语,“越往上游走,卖水人越安全。”
生命科学最上游,一定是科研层面,而这个层面最大的卖水人,当属实验室中的高端仪器设备生产商。
只不过,在这个离科学最近、离下游最远的关键领域,国产化率仍是捉襟见肘。据海关总署资料,2020,国内理化分析设备进口额为100.9亿美元,贸易逆差持续多年,且呈扩大之势。
微观到产业层面,不妨理解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外企躺着吃肉喝汤,国产厂商却还在找米下锅。
继生物药、CXO相继"退烧",上游生命科学行业俨然成为下一轮医疗产业行情的最佳接力者。那些被核心技术掣肘的疼痛、那些关于“卡脖子”的后怕,都在推动这个细分领域加速前进。
被卡脖子的窒息
科学仪器,被称作科学家的“眼睛”、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几乎所有高科技工业领域都必不可少。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曾将科研仪器比作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仪器仪表工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到66%。4:66,可谓四两拨千斤。
越往上游走,越是科学先锋地。
据统计,截止2017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因发明科学仪器而直接获奖的项目占11%。有72%的物理学奖、81%的化学奖、9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借助尖端科学仪器来完成的。
不难猜测,正如芯片、半导体等高端工业领域一样,科学仪器也存在“被垄断”的问题。
去年6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韩立对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现状的描述为——多种科学仪器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某些类型的仪器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甚至趋近于零。
极度需求、又极度匮乏,这种关键物资,和平时期可以是国家之间促进关系的礼物,冲突时期难免成为被限制的要害。
自中美贸易冲突以来,美国对华关键核心技术输出逐渐封锁。截止2020年12月,美国出台的针对中国的《商业管制清单》(CCL)全部条款为4510条,其中涉及科学仪器管制的占比超过42%,约为2000条,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日的处境,源于对进口的长期依赖,这不仅导致缺乏议价权,还会让关键科研工作受制于人,限制发展。
全球化竞争,残酷又公平。用终局思维,实现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已经刻不容缓。
打破垄断:慢慢来,比较快
色谱和光谱分别擅长定量和定性分析;
质谱则更胜一筹,在对灵敏度、精度有很高要求的定性、定量分析上具有很大优势,而且检测效率更高,一个项目色谱等传统方法要用到1小时,质谱只要20分钟。据悉,当前全球还未有可以替代质谱仪功能的同类检测仪器。
美国赛默飞世尔仪器板块销售额达63.3亿美元,排名第一。
日本岛津排名第二,销售额21.8亿美元,仅为第一名的1/3。
瑞士罗氏诊断与岛津销售差额在1亿美元左右。
▲2020年全球仪器公司市值TOP20排行榜,仪器信息网整理
以全球质谱仪市场为例,据SDI的数据,市场主要参与者沃特世、丹纳赫、布鲁克、安捷伦、赛默飞、岛津等公司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其他企业市场空间非常有限。
发展路线方面,由于涉及学科广、类型多,多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路径可能更适合走并购路线。
比如行业两大龙头赛默飞世尔和丹纳赫,均是借由资本市场的助力,收购细分领域技术领先的小企业,才逐步发展成行业巨擘:
赛默飞世尔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6年,前身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和飞世尔( Fisher Scientific)在2007年合并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据不完全统计,赛默飞世尔的并购数量超70次。
丹纳赫更是业内知名的“并购之王”,成立30多年以来,累计进行了超400次并购重组。在过去的7年中,丹纳赫超过50%的收入是通过并购得来。
科学仪器的高技术壁垒、先发优势以及下游客户粘性高等特点使其格局相对稳定,国产想要后来居上并不容易。
从0到1起步,突破核心技术要一点点实现
科学仪器的研发是一场马拉松,有人形容,国产仪器公司,还正在活动筋骨,想要在短期内实现质的突破,挑战巨大。
但情况正在改变。
随着对于该领域关键性的更深刻认识,以及资本市场的追捧,国产替代至少有了破局的希望。
在二级市场上,国内已有多家上市科学仪器企业,多数企业的营收在10亿以内,体量不大,但其中不少产品确实填补了国产空白。
▲2021年新上市的仪器/耗材企业名录 仪器信息网整理
去年3月,佰辰医疗获得3亿元C轮融资,为目前临床质谱行业最大的一笔融资。
汇健科技一月内完成两轮融资。
凯莱谱(迪安旗下)、英盛生物、瑞莱谱、豪思生物距上一轮融资时间都不超过半年。
越是起风时越要保持冷静
中美两国高端仪器市场环境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在近年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临床质谱检验领域:
国内临床检验的市场主要以公立医院检验科为主,开展质谱项目最普遍的是IVD模式,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收费标准。而美国医学检验市场中64%的检测为院外检测,而院外检测中54%被ICL(独立医学实验室)外包,ICL整体市场规模达314亿美元,且集中度很高,LabCorp和Quest两家巨头合计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
此外,美国ICL可以自行开展LDT(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无需经过FDA的批准,只需符合LDT的管理规则,这进一步推进质谱技术快速走向临床。在这样的土壤下,临床质谱在美国快速发展。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摸一样的叶子,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市场环境。尽管还有多种现实原因掣肘,但国产替代意识觉醒之下,高端仪器的“风”确实是吹起来了。
2011年,科技部、财政部首次启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加大对科学仪器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仅2011年专项经费支持就达7.7亿元。
上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〇三号)》发布,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这是时隔14年后对该法的再次修订,于此之中,科学仪器被提及6次,同时提出大力推进采购国产仪器。
地方上,去年12月,《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上海高端装备产业重点细分领域从国际“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上海全市高端装备产业工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
除资金支持外,建立国产仪器应用中心、建立仪器测评中心、举办高端用户与国产企业供需对接会、成立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这些举措,国家和地方一直都在持续推进中。
可见,从国家领导人到国家部委再到地方政府,都将科学仪器放在了重要位置。用雷军的话说,高端仪器领域“撞到了风口”,这次能飞起来吗?
越是在起风时,就越要清醒、冷静。
外企在中国的打法越来越灵活,国产替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企选择在国内建厂,以规避某些限制性要求。未来,放弃部分利润,以降价策略应对国产的崛起或许也会是策略之一。
总之,大厦之成,非一日之功。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甚至领先,需要基础研究的生态共建,而科研技术是全球化的公平比拼!
参考资料:
1、近九成科学仪器依赖进口,“国货”如何突围——科技日报
2、中金 “大国重器”系列:分析仪器,孰能破局
3、【国金研究】医药行业供应链系列专题(二):东风已至,国产科学仪器崛起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