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辞
药物洗脱支架在心血管领域已经广泛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有目共睹。神经介入领域也一直期待专用的药物洗脱支架出现。2021年1月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首次为一名椎动脉狭窄患者植入国内首款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Maurora。为此和大家谈谈药物洗脱支架的前世今生。
发展历程
中国PCI年手术量从1984年至1987年总共仅有45例,进入二十世纪后手术量飞速增长,2018年全年冠心病介入例数为915256例,全球第一。其中药物洗脱支架的使用比例达99.6%,极大降低了血管再狭窄率[2]。
2006年在欧洲心脏病大会上的报道给了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沉重打击,746例患者长期随访发现,药物支架随着时间延长,死亡率可能比裸支架BMS要高,虽然统计学上无差异,但有趋势,这在行业内引发了巨大的冲击[3]。支架晚期血栓风险增加,可能与支架残留聚合物涂层导致的持续炎症反应、延迟的内皮化或伴随的器械异常有关。
为了解决晚期血栓风险的问题,2006年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走上全面优化之路,主要从支架平台、药物和涂层三个方面进行优化[4]。
优化方案
1、支架平台的优化:
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等替代不锈钢材质,支架金属性能提升,合金密度更高,支架梁更薄,对血流的影响更小,更易内皮化;同时保证支架径向支撑力和抗疲劳性。
2、药物优化:
雷帕霉素及衍生物替代紫杉醇,雷帕霉素及衍生物安全性更好,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抑制再狭窄的发生。紫杉醇是抗癌药物,通过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触发细胞凋亡,杀灭异常分裂的细胞。
3、涂层优化:
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要么用可降解涂层缩短在体内的存留时间,要么通过改进涂层生物相容性使其在体内长期安全存在。
2012年在Eur Heart J发表的一篇文章,比较不同支架的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和裸支架或第一代药物支架比较,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率更低;血栓发生率更低;死亡率更低;极晚期血栓率(> 1年) 无明显升高[5]。
氟化物涂层技术
氟化物人造血管
氟化物人造瓣膜
神经介入领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