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或二十年后的医疗会是什么样?手术机器人能完全替代外科医生吗?肿瘤放射治疗真的可以一周完成吗?科技进步能让内镜设备发现更多早癌吗?
AI硬件与软件的最新发展,正在彻底改变医疗器械的开发思路,全面重塑实时处理、预测与可视化医疗数据等细分应用领域。现阶段,AI医疗影像正向多疾病横向拓展。
现有AI医疗+应用场景
据悉,目前AI技术已经入驻350多种FDA获批医疗器械,并在更多医疗保健场景中为节本增效贡献力量。
“AI+医疗”在世界
纵观全球范围。放疗巨头瓦里安开发了能自动制定治疗计划的AI。瓦里安大中华区总裁张晓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过:“使用了人工智能软件制定的放疗计划方案,基本上超过目前80%物理师的人工计划水平,这可提高整个科室的同质化水平。”
在张晓博士看来,人工智能的特点不是战胜所有人,也不是比优秀的人更优秀,而是向优秀的人学习,来帮助提升整体同质化水平。
“AI医疗+”在中国
近年来,中国AI医疗器械的市场高速发展,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25亿元大幅增长至2020年的2.92亿元,同比增长134%,预计2022年将继续大幅增长,达到11.56亿元。分析原因,可从行业痛点和国家政策2大角度出发。
行业痛点与难点并存
尽管中国的医疗服务快速发展,其庞大人口仍然对现有医疗资源构成巨大压力。与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相比,医生数量的增长率仍然偏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中国每百万人口的医生人数为2496.1人,比美国的3132.5人少20.3%。
中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镇,而农村的医疗资源仍然比较匮乏。2019年,农村地区每千人中的医生人数为1.4人,而中国城市对应的数据为3.8人。此外,在中国医院体系中,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较低级别医院的医生尽管接受了各种病人,但在能力和技能等方面有所不足。
医疗人员短缺是世界范围内一直存在的问题,而劳动力的短缺导致了从业人员工作量的持续加重。2020年,三级医院数量仅占全国所有医院的8%,但所接诊的门诊病人却占就诊总数的54.2%。医疗服务供需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对可能误诊或诊疗延误影响诊疗质量的担忧。医疗服务压力增加会带来危及患者安全及增加公共卫生负荷的风险。
政策助推 迎来火热浪潮
在火热的“人工智能+医疗”浪潮中,医疗器械行业逐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领域。2019年4月,国家药监局启动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为加快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药监局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性评价研究纳入第一批药品监管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
根据现有政策,不难看出AI+医疗数据是我们的国家战略规划,医疗数据也是国家战略资源。现代医学科学已经是一门数据+技术驱动的学科,诊疗模式由传统的经验诊疗过渡到循证诊疗,再转向个人精准医疗,这使得治疗方式由治已病转向了治未病模式。
放眼国内市场,在这个“AI发展井喷的时代”,始终许多对医学充满激情与热爱的人前赴后继。
联影医疗:“超越影像”,中国式创新的新高度
2020年1月2日,联影智能放疗轮廓勾画软件经NMPA获批上市。据联影称,uAI分割引擎已应用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在全国范围与各级医院展开深度合作,完成近4万例数据的分割训练。
联影医疗董事长兼CEO薛敏曾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在图像后处理环节,运用AI的智能渲染技术,可以得到高清的器官影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计划。
uAI放疗轮廓勾画软件基于联影智能自主研发的分割算法,支持74个主要危及器官和靶区的全自动分割,也可对肺癌、直肠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病灶及106个脑区进行亚秒级分割。可解决现阶段磁共振噪音大、扫描速度慢;操作繁琐、低效;伪影多三大临床痛点。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来模拟大脑神经元,打破软硬件壁垒。另一方面,覆盖磁共振扫描前、扫描中、扫描后全流程,用颠覆式技术突破扫描时间、信噪比、分辨率三大磁共振核心要素的“物理极限”。
澳华内镜:智能化内镜 让医生“多一双眼睛”
因AI医疗需AI技术结合具体的医疗场景方能释放与彰显其具象的原理与作用,故其具有很强的场景关联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时分析消化内镜手术过程中的医学影像数据,实现消化道病变的计算机辅助诊疗,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检出率。
据《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人工智能(AI)辅助内镜检查,可将胃肿瘤漏检风险降低近八成。
图源 :《[202112指南]县域医院消化专科规范化建设指南(2021)》
详读去年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等权威机构组织联合发布的《[202112指南]县域医院消化专科规范化建设指南(2021)》文件,其中重点指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消化内镜在我国医院与医疗机构的价值与意义,并推荐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如何才能让AI真正结合临床,为临床诊疗产生实际性的、普适性的价值?
现在,澳华内镜给出了答案:不但需要通过研发投入与技术攻关解决,而且必须要利用具有足够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医学大数据,与临床诊疗路径紧密结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匹配”。
澳华最新推出了智能多光谱内镜系统,它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下辅助诊疗系统,集“导航”和“预警”功能于一身。它可对内镜下视频图像进行实时监测,辅助医师提示可疑早期肿瘤病灶,避免漏查漏诊,提高早癌检出率,让内镜医师「多一双眼睛」;同时,搭载智能化系统功能将帮助医院打造智能化内镜中心,实现内镜精准质控和分级诊疗。
已知在上消化道检查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改善胃镜检查质量控制,辅助病变再识别,自动标记病灶范围等方面的应用,可节约内镜检查时间,提高内镜诊疗水平。
而在下消化道检查中,内镜下肠道息肉的识别是一项“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AI通过学习大量已知结果的结肠病灶图像,包括病灶大小、形状、颜色、边界、病理结果,帮助智能识别结肠病灶,减少肉眼观察的漏诊率,预测结直肠病变的组织学性质,保证肠黏膜检查的充分性等方面的应用对早期结肠肿瘤的检出。另一方面可降低内镜检查对内镜医师临床经验的依赖性,有助于对低年资内镜医师的培训。
全球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了针对结肠内窥镜下癌前病变的计算机识别相关研究论文,该研究不仅解决了本领域的技术难点并获得优异的验证结果,其严谨的论证和科学实验方法也为AI研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核心技术为驱动力,致力于为我国医疗机构提供普及、便捷的医疗产品与服务,最大程度地帮助医生提高诊疗水平与效率。
我们深知智能化医疗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场景相互结合,可以帮助一线医务工作者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然而,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医疗智能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来,澳华将坚持在这一领域进行尝试与探索。
科亚医疗:打破国际垄断,为心血管患者提供智能化诊断方案
2022年4月1日,科亚医疗自主研发产品深脉分数DEEPVESSEL FFR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510(k)认证。
深脉分数DVFFR获得批复,并非单纯的医疗器械认证事件,随着科亚医疗深脉分数DVFFR获得FDA认证,打破了HeartFlow公司FFRCT产品在美市场长达七年的垄断局势,对于全球患者来说都是巨大的利好。
深脉分数DVFFR由科亚医疗美国研发中心自主研发,采用深度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分析测定血流储备分数,分析时间小于10分钟。
2018年8月,深脉分数DVFFR是国内首款取得欧盟CE认证的CTFFR产品;2020年1月,深脉分数DVFFR成为了全球首个被国家药监局认定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CTFFR产品。深脉分数DEEPVESSEL FFR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冠脉生理评估软件,采用自主研发的基于树形结构的深度学习技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智能精准诊断。
中国冠心病功能学诊断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指出,深脉分数DVFFR为中国总CAD健康与经济负担每年节约至少60亿元。
目前,深脉分数DVFFR已部署全国1100多家医院,覆盖患者达3000万人。
独木难成林,当下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厂商提供高端产品、临床医生通过科研挖掘产品潜力,最终应用在患者身上,提升治疗的有效率。
医用服务的AI辅助诊疗产品正在加速普及运用,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人工智能是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医疗也是国家未来的重点投入方向。随着AI技术在智慧医院的场景下逐步落地,必定能够在未来助力中国广大医师群体,同时助推国产医疗器械走向世界舞台。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