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以来,A股与港股医疗器械板块表现亮眼,多只龙头股单日涨幅超10%。相信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以港股上市的微创机器人为例,年前股价基本在8港元/每股左右波动,近日股价急速拉升,今早开盘时为20港元/每股。
这一轮上涨不仅源于市场情绪的短期催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策、资金与行业周期的共振。今日结合政策动向、市场数据与产业逻辑,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医疗器械股爆发的底层逻辑,并展望行业未来趋势。
一、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从“观望”到“落地”的转折
1.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到位,撬动千亿级采购需求
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医疗设备更新,而2025年政策进一步加码: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扩大,3000亿元资金加速流向医疗领域。
截至2024年9月,资金已全部下放至地方,直接推动医院招标采购重启。据多家企业反馈,2024年四季度起采购预算显著增加,招标进程明显提速。
2. 行业整顿结束,采购需求集中释放
2024年医疗领域反腐与行业整顿导致医院采购推迟,市场进入“蛰伏期”。迈瑞医疗在三季报中坦言,国内市场需求受政策影响增长不足2%。
但随着政策扰动消散,2025年医院端采购回归常态化,尤其是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刚需品类需求集中释放。
3. 智能化升级与国产替代双重驱动
政策明确提出支持医疗装备智能化升级,如医学影像、远程诊疗等方向。同时,国产设备厂商在技术突破后,凭借性价比优势加速替代进口产品。例如,联影医疗的CT、MRI设备已进入三甲医院采购清单,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二、资金链修复:从“紧缩”到“宽松”的流动性传导
1. 医院端资金压力缓解,采购能力恢复
2024年地方财政紧张与专项债发行放缓导致医院设备更新预算受限。2025年,超长期国债资金直接注入医疗系统,叠加DRG付费改革推进,医院现金流改善,采购能力显著增强。
2. 企业端业绩拐点初现,市场信心提振
2024年前三季度,SW医疗设备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4.9%,但四季度政策落地后,龙头企业业绩边际改善。例如,开立医疗预计超声、内镜业务将随采购恢复快速增长。市场对2025年行业复苏的乐观预期,直接推动估值修复。
3. 资本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凸显
港股恒生医疗ETF(513060)成交额单日近20亿元,资金涌入器械板块;A股中,爱博医疗、大博医疗等个股因政策利好与业绩预期反弹。
三、行业复苏的三大核心逻辑
1. 需求端:老龄化+技术迭代的长期支撑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20%,慢性病诊疗需求推动基层医疗设备扩容。同时,AI影像诊断、手术机器人等技术迭代催生高端设备更新潮。
2. 供给端:国产厂商从“跟跑”到“领跑”
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企业通过研发投入突破技术壁垒,部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政策对国产设备的优先采购导向,进一步强化本土企业竞争力。
3. 全球化:出海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国内器械企业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例如,迈瑞医疗海外收入占比超40%,中东、东南亚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政策、资金与产业周期共振的结果。短期看,市场情绪与估值修复驱动上涨;长期看,国产替代、老龄化与全球化将构筑行业黄金十年。
但医疗器械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风险与挑战,尽管资金已到位,但医院端设备评估、招标等流程仍需时间;骨科耗材等细分领域已进入集采后周期,耗材类公司需通过创新产品来维持毛利率;以及国际巨头在本土化的布局加速,国产厂商需持续加码研发以巩固优势。
超6亿,百年光学巨头再加码中国!
中纪委发文,2025医药反腐升级
![图片](https://www.innomd.org/img/article/485408dcc8fc4dc1b71f042182f0698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