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通报多起医疗腐败案件。
01
中纪委曝光医院一把手
节日期间收受高档礼品
近日,中纪委官网发布多则地方纪委通报,包括甘肃、陕西、辽宁、山东等,通报内容包含医疗领域腐败违规案例。其中三起通报与医疗领域关键人物在节日期间违规收受企业高档礼品有关。
根据甘肃省纪委监委通报,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原党委委员、院长马小槟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活动,长期无偿借用管理服务对象车位等问题。2013年至2024年,马小槟在中秋、春节等节点,多次违规收受多名私营企业主所送高档烟酒、购物卡等礼品;违规接受私营企业主安排的宴请,食用高档菜肴、饮用高档酒水;借外出考察之名,接受私营企业主安排的旅游活动,相关费用由对方支付;长期借用管理服务对象车位,车位管理费用由对方支付。马小槟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陕西省纪委监委通报,西安市中心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虎威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消费卡问题。2015年至2024年,虎威多次违规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所送礼品礼金,多次在中秋、春节等节日期间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所送高档烟酒、消费卡。虎威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辽宁省纪委监委还通报了辽宁锦州北镇市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吴长福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操办婚丧喜庆等问题。
医院的药品、器械采购,涉及资金量大,且医学专业性强,很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医院中掌握决策权的“关键少数”,往往都是从礼品、宴请等微腐败开始,被一步步攻克了廉洁防线。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在准确运用‘四种形态’上巩固深化”,要求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注重用好第一种形态,充分发挥“四种形态”层层设防的作用。
今年发布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中要求,要净化“朋友圈”“社交圈”,不搞团团伙伙、请托办事、利益输送。主动接受监督。
中纪委近日文章《纵深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指出,“微腐败”存量大,直接影响群众利益。深化整改整治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结合实际开展医药耗材采购、涉企执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等领域整治。
02
医疗反腐一严到底
精准度和穿透力全面提升
医疗反腐的精准度、穿透力和严格度正在得到全面提升,释放出一严到底的信号。
9月22日,中纪委官网发布《驻国家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聚焦整治重点加力推进医药领域纠风治乱》,明确下一步将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以及药品、高值耗材、医用设备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零容忍态度严查行风及腐败案件,持续释放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伴随医疗反腐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大数据通过整合医疗全链条数据和模型,从被动排查转向主动发现,显著提升了医疗反腐的精准度和穿透力。
人工智能手段正在成为医疗领域招采监管的重要工具。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加快人工智能在各类公共资源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应用,提升智能交易服务和监管水平。
根据中纪委文章,今年2月,按照浙江省纪委监委统一部署,临海市纪委监委聚焦医疗设备采购探索开展公权力大数据监督试点。市纪委监委以单价30万元以上为标准,归集全市23家公立医疗机构近些年来采购医疗设备的品牌、价格、供应商等信息1300余条。
自2021年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发端,截至目前,浙江省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逐步拓展到招投标、医疗医药、民政等众多领域,累计产生红色预警信息19.8万条,查实率73%,转问题线索5.9万件,挽回损失14.09亿元。
大数据筛查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能进一步揪出长期化、常态化的隐形腐败模式,如采购价格长期高于市场价,招标参数“精准匹配”等问题。
《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提到,“统筹运用处方抽查、智能提示、飞行检查、绩效评价、医院巡查、异常住院费用病例核查以及统计、审计、投诉处置等手段”,“快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优化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和智能监管平台”。
医疗反腐智能化时代到来,长期隐性腐败将受到全链穿透。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