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是荷兰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在长达 13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长期是荷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荷兰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岗位并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收益。本次大裁员并非突发,而是23年飞利浦全球大裁员后的续集。2023年时飞利浦已在荷兰裁撤1100人,如今再裁2600人,两次裁撤总数近四千人,这引起了荷兰当地工会的恐慌。FNV工会官员帕特里克·梅尔斯(Patrick Meerts)表示,该公司似乎正在撤出荷兰:“我们看到这里没有投资,只有裁员和出售业务单位,这让我们很担心。”飞利浦官方发言人在回应中表示:荷兰仍将是公司的“心脏”,荷兰相对较大的失业人数是由于飞利浦目前全球化的办公方式,很大一部分办公地点设置在了国外。目前,飞利浦的重组计划仍在继续推进,并于上月宣布计划进一步削减5亿美元支出,当地工会预计还会有更多的职位被裁掉。
据百科介绍,飞利浦曾经是荷兰的用工大户,巅峰时期员工数量众多。历史上如 20 世纪 70 年代,弗里茨・飞利浦担任总裁时员工人数达 36.7 万人。
21世纪来临后,飞利浦员工数量最多的时期是 2007 年,全球员工数达 12.8万人,2022 年员工总数约8万人。
但伴随近年来的连年亏损,飞利浦选择通过裁员来达到战略收缩与组织精简的效果,同时进一步压缩成本。
净亏损16亿欧元,于2022 年 10 月 24 日,飞利浦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 4,000 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 5%。净亏损4.63亿欧元,于2023 年 1 月,飞利浦表示将在全球再裁员 6,000 人,其中在荷兰裁员 1,100 人。净亏损6.98亿欧元,于2024 年 6 月,飞利浦关闭位于美国匹兹堡的伟康业务总部,导致 300 个工作岗位流失。从 2022 年至今,飞利浦已累计亏损30亿美金,累计裁员将达13000人左右。相比2022年末员工数量,已裁撤总人数的16%。
而这巨大的亏损与人事震荡早在21年就初现端倪。
2021 年 6 月,由于呼吸机设备里用来消音的泡沫材料会分解,释放出可能致癌的化学物质,导致最终飞利浦在全球召回了 300 多万台呼吸机,其中中国药监局召回 2.8 万台设备。而整改后未见起色却进一步暴雷,2022 年美国 FDA 将产品召回等级升级为最高级别召回,同时披露了 44 例死亡案例。更让人没想到的是,2023 年连改良后的新机型(如 Trilogy Evo、DreamStation CPAP)都接连翻车,累计死亡报告飙升到 385 例,霎时间人心惶惶。2024年1月,飞利浦与美国FDA达成协议,宣布在美国永久停售9款呼吸机及制氧机产品,包括医院呼吸机、家用呼吸机、便携式制氧机等,仅保留配件和耗材服务。直至2024年4月,FDA再次以最高级别召回飞利浦多款呼吸机,因故障警报装置失效,导致治疗中断,已造成 7人死亡、10人受伤,涉及全球911起报告。最终,飞利浦宣布与美国达成 11 亿美元和解协议,以解决因呼吸机召回引发的人身伤害诉讼。在此期间,超过100家机构投资者写信给荷兰医疗技术公司飞利浦,要求因睡眠呼吸暂停丑闻“对股东造成重大损失”而赔偿8亿欧元。这场持续三年的呼吸机事件却让这家有百年历史的公司陷入危机,其股价自2021年中事件爆发以来一路下跌,从约50美元/股最低跌至13美元/股,市值曾一度缩水超70%。此后,连续亏损成了家常便饭,并引发全球监管机构对其产品安全性的持续关注。然而,后续飞利浦并未迎来久违的宁静,依旧麻烦缠身。2020年,飞利浦花了2.75亿美元(约20亿人民币)收购了Intact Vascular 公司,主要是想通过该公司旗下一款主打 “精准贴合血管壁”的Tack支架抢占血管手术市场,结果技术缺陷暴露,成了“烫手山芋”。2025年3月,飞利浦医疗宣布对旗下外周血管介入产品Tack Endovascular System(PTA术后修复支架)启动一级召回并永久退市。此次召回涉及多批次产品,原因系操作风险导致血管损伤等严重健康威胁,已报告20例伤害病例。FDA警告称,继续使用该设备可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在飞利浦独自舔血,暗自神伤的时候,竞品正以强劲势头,吞食市场。作为飞利浦的老对手,西门子、GE医疗、美敦力等24年表现亮眼。西门子
24年财报显示总营收 223.6 亿欧元,同比增长 3%。影像业务收入 122.7 亿欧元(+4%),瓦里安医疗 38.7 亿欧元(+9%),临床治疗 20.8 亿欧元(+3%)。GE 医疗
24 年财报显示总营收为 196.72 亿美元,同比微增 1%,实现净利润 19.93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43.9%。其中第四季度表现亮眼,营收 53.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调整后每股收益 1.45 美元,远超市场预期。全年订单增长 6%,积压订单总额达 198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美敦力
24 年财报总营收3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净利润:36.76 亿美元,同比微降 2.2%;四大核心板块(心血管、神经科学、医疗外科、糖尿病)均实现个位数以上有机增长。内忧外患的飞利浦将裁员作为摆脱财务泥沼的必要手段,是资本的无情也是现实的无奈。但若仅停留在成本压缩层面,缺乏技术突破、市场策略创新以及对产品品控的严格监管,则可能导致竞争力持续弱化。
未来通过产品差异化、供应链韧性提升及中国市场的精准布局,或许能让飞利浦实现从 “止血” 到 “造血” 的转型。
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传递之目的,仅供参考。本文不对投资及治疗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为保障双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创新网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