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医械企业25年三季度财报陆续出炉,器械之家整理了影像、耗材、内镜三大领域头部上市企业业绩如下:迈瑞、联影继续占据上市械企业绩前两位。从业绩增幅来看,稳健医疗、乐普医疗、奥美医疗、理邦仪器、奕瑞科技、海泰新光实现了三季度及前三季度营收、归母净利双增。
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3,390.6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38%;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9,090.2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3%,如期迎来拐点;经公司初步测算, 2025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相较2025年第三季度有所提速。 分区域来看,第三季度公司国际业务同比增长11.93%,相较上半年增长有所提速,其中 欧洲市场表现亮眼,同比增长超过20%,独联体及中东非地区也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分产线来看,生命信息与支持产线第三季度实现收入29.52亿元,同比增长2.60%,其中微创外科业务增长超过25%,国际生命信息与支持产线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国际收入占该产线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70%;医学影像产线第三季度实现收入16.89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国际医学影像产线实现了高个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国际收入占该产线的比重达61%,重点产品超高端超声前三季度收入实现翻倍增长;体外诊断产线第三季度实现收入36.34亿元,同比下降2.81%,其中国际体外诊断产线同比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国际收入占该产线的比重已达37%。虽然国内体外诊断行业规模受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了明显萎缩,但公司的化学发光、生化、凝血等重点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仍在稳步提 升,前三季度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国内装机180套,装机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国际体外诊断业务正在加速向中大样本量客户渗透,前三季度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国际销售超过20套,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联影医疗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8.59亿元,同比增长27.39%;归母净利润11.20亿元,同比增长66.91%;扣非净利润10.53亿元,同比增长126.9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7亿元,上年同期为-15.05亿元。资料显示,公司主营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
公司深耕医疗和消费品两大板块,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79.0亿 元,同比增长3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7.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 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4%和 43.9%。医疗板块,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38.3亿元,同比增长 44.4%。2025年内,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高价值高毛利产品占比显著提升;在供应链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下,海外市场销售占比、自主品牌销售占比持续提高,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品类方面,公司积极深化高端敷料研发,积累竞 争优势,国内外双轨拓展手术室耗材市场,并培育以家用伤口护理、清洁消毒、医美护理为代表的健康 个护品类成为增长新引擎;报告期内,核心品类得到快速发展:手术室耗材、高端敷料、健康个护品类, 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7.2亿元及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3%、26.2%及24.6%。渠道方面,国外销售渠道实现营业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81.7%(其中东南亚与中东自主品牌业务合计增幅超20%), 国外销售占医疗板块比重上升至57%;C端业务(国内药店、国内外电子商务渠道)同比增速为25.8%, 其中跨境主要子品牌在亚马逊电商品类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超45%,实现较好发展。英科医疗总部设在山东淄博,主营业务涵盖个人防护、康复护理、其他产品三大板块,主要产品包括一次性手套、轮椅、冷热敷、电极片等多种类型的护理产品, 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养老护理机构、日用消费及其他相关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医疗耗 材供应商之一。 一次性手套是公司当前核心业务,在中国及全球有着卓越的市场占有率,无论是创新自动化生产设施、专业技术还 是先进制作工艺,在行业中都有着显著的领先优势。
家用呼吸机龙头鱼跃医疗(002223.SZ)发布三季报。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45亿元,同比增长8.58%;归母净利润14.66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86亿元,同比增长9.63%;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5.04亿元,同比增长8.77%;公司拟实施上市以来首次三季度分红,每10股派2元,共计派发现金红利2亿元,在此次分红完成后,鱼跃医疗累计分红将达49.59亿元。
资料显示,鱼跃医疗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的公司,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江苏省丹阳市,是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制造商。核心产品覆盖呼吸治疗、血糖监测、感染控制等600余种规格,服务全球30万家医疗机构及3亿家庭。公司制氧机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2024年营收达75.66亿元,国内市场三甲医院覆盖率超90%。
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932.47万元。其中: 心血管植介入实现营业收入55,455.04万元,同比增长7.18%; 外科麻醉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511.05万元,同比下降37.38%; 体外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469.71万元,同比下降17.45%; 制剂销售稳步回升,实现营业收入38,684.86万元,同比增长53.08%。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2,093.42 万元,同比增长 28.27%。其中, 童颜针与水光针首次实现营业收入8,613.67万元。报告期内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93,870.92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15,323.76 万 元,增幅为3.20%。 1)医疗器械板块是公司业务中收入规模最大的板块。报告期内,该板块实现营业收 入257,188.06 万元,同比增长0.33%。 心血管植介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79,314.84万元,同比增长7.45%。 外科麻醉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3,611.55万元,同比下降20.08%。 体外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806.85万元,同比下降17.38%。2)药品实现营业收入157,042.23 万元,同比增长 6.37%,其中:原料药实现营业收 入20,822.83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26.89%;制剂实现营业收入 136,219.40万元,较上 年同期增长14.32%。 3)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实现营业收入 79,640.63 万元,同比增长 6.79%。其中,合肥心血管医院实现营业收入 12,594.17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 5.16%;乐普云智科技实现营 业收入42,036.37万元,同比增长7.27%。 
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4.53亿元,同比增长8.52%;归母净利润2.11亿元,同比下降17.36%。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13.40%;归母净利润3034.87万元,同比下降47.55%。
三诺生物孙公司THI 于 2025 年 10月 2日与罗氏就BGM产品签订了交叉专利许可和解协议。该协议生效后,Trividia获得罗氏 专利授权(涵盖至少39项美国专利及专利申请以及境外对应专利),以用于实施THI产品;同时,罗 氏则获得 THI 专利授权(涵盖至少 2项美国专利及境外对应专利)。THI 需根据协议向罗氏净额支付 1,900 万美元。相关诉讼已于2025年10月17日以“有偏见驳回”方式终结。 上述事项对公司 2025 年第三季度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人民币 136,095,100.00 元,剔除该影响后,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200,969.32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1.83%。
资料显示,公司主要业务为生产和销售基础护理、手术感控、压力治疗与固定、造口及现代伤口护理、感控防护产品。
净利润下降,主要原因系上年同期绍兴鉴水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收购公司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小皋埠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房屋等资产产生资产处置收益,相应增加公司上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0.93亿元。
奥美医疗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97亿元,同比增长5.98%;归母净利润3.49亿元,同比增长31.54%。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5.97%;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增长90.57%。
奥美医疗主营业务为医用耗材及一次性医疗器械、感染防护用品、家庭护理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在医用敷料、感染防护产品、医用非织造产品实现一体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的全产业链制造企业。
公司一直坚持“国内国外双轮驱动”的基本战略,在聚焦主业的基础上积极布局功能性敷料、院内感染防护产品与卫生护理产品,业绩保持稳健增长。
2025 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55.63%;营 业收入9.03亿元,同比下降15.16%,公司延续第二季度以来的利润恢复趋势,实现连续两个季度同比改善,经营质量持续改善,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司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降至34.26%,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系品牌沟通模式与渠道结构优 化的结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8.59倍,各项核心指标持续改善,标志着公司在改革与聚焦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原料与医疗终端业务为核心业绩基础,约占公司整体收入的60%,核心业务保持稳健发展趋势。公司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保持稳健发展;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聚焦品牌科研基础与传播模式重塑,重新梳理品牌的技术逻辑和市场沟通体系,逐步建立更契合公司科研属性的品牌传播模式;营养科学板块则在抗衰、免疫、代谢、情绪方向与医美和皮肤科学实现互补,成为协同抗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收入保持增长的同时实现季度首次盈利。在政策的赋能下,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热情不断升温,中信建投认为,随着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医疗器械行业的主要成长逻辑已经逐步拓展到国际化和技术创新,估值迎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