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媒体《日经亚洲评论》爆料,美国科技巨头微软不再向中国基因研究公司华大基因提供办公软件应用程序,包括电子邮件服务。
内部邮件显示,诸如 Word、PowerPoint、Excel 以及 Teams 等众多 Office 365 服务,均不再对华大基因员工开放,同时,人工智能服务如 Github Copilot 和 OpenAI 的 GPT 接口也同步终止。
媒体向多名华大基因员工证实,自4月3日起,除Windows系统外,所有微软服务均被禁用,员工被迫连夜备份数据。
华大基因证券事务部回应称“目前运营正常”,但市场反应激烈——受美国加征关税等消息冲击,4月7日,华大基因收盘大跌13%(IVD企业几乎全线飘绿)。
面对此困境,华大基因不得不迅速转向使用国产 WPS 办公软件,并组织员工备份重要数据。
与此同时,相关媒体注意到,4月3日上午,有网友在微博上发文称,“以前的学生给我发消息:昨晚12点,微软把华大基因的Office套件,包括OneDrive、OneNote、Outlook等在线服务全部封禁了。华大(基因)最近还刚刚付完下一年的费用。”
虽说国产办公软件已能满足基础办公需求,然而像 GitHub Copilot、OpenAI 这类 AI 核心技术的替代,仍需时日。
华大基因此次被断供并非偶然。
2020年,美国政府以所谓人权问题为由将华大基因旗下两家公司列入实体清单;
2021年,美国国防部将华大基因等134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涉军清单”;
2023年,美国商务部又以威胁美国家安全为由,将华大基因旗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三家机构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
此次微软的断供范围进一步扩大,甚至波及GitHub Copilot和OpenAI的GPT服务,显示出美国对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精准打击。
目前尚不清楚其他在实体清单上的企业,是否会有类似遭遇。
上个月中旬,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向华为供货的许可证到期后未获延期,这意味着华为 PC 后续只能采用全国产化方案,即推出搭载国产芯片与国产操作系统的 PC 产品。
随后,华为在发布会上确认,鸿蒙电脑将于今年 5 月正式亮相。
当下,移动终端上的鸿蒙办公软件也在加快推进。截至 2025 年 2 月,全国已有数千个政企内部办公应用完成对原生鸿蒙系统的适配,覆盖金融、能源、矿产、交通、医疗、汽车、物流、运营商等 30 余个关键行业。
01
旗下合资公司大裁员,
否认停止在华运营
“断供” 事件发生后,市场上充斥着关于微软在华业务收缩的大量猜测。
与此同时,一则“微软将停止中国区运营”的邮件截图在社交平台疯传,后被证实为微软在华合资公司微创软件的内部调整。微创软件作为微软外包服务商,因合作项目终止,约2000名员工被裁,补偿方案为N+1。
尽管该邮件并非由微软官方发布,但同样引发巨震。
公开资料显示,微创软件成立于 2002 年,是微软在华投资的首家合资公司。23 年来,微创软件与微软关系紧密。
现任董事长唐骏,曾有 “打工皇帝” 之称,担任过微软(中国)前总裁;首席执行官张维也曾任职微软(中国)总裁助理。
在行业内,微创软件常被视为 “微软在华外包公司”。
其官网信息显示,微创软件总部位于上海,在全球设有 36 个交付中心,分布于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来自 74 个国家的 10000 余名员工,服务全球 2500 多家客户。
据微创软件内部员工透露,此次调整主要影响Office相关外包业务部门,涉及四五百名员工。项目组于 4 月 3 日接到停工通知,4 月 4 日便停止工作,员工们目前正就离职补偿方案进行协商。
另有消息称,此次调整或许与海外用户数据迁移相关。
4 月 7 日下午,《IT 时报》记者实地探访微创公司,一些员工表示,这场突如其来的裁员风暴,可能波及微创上海和无锡近 2000 名员工。现场可见员工们抱着箱子陆续走出 “Wicrecend” 大门,景象令人唏嘘。
对此,7日晚间,微软即向多家媒体发表声明否认,称“有关微软将停止在中国营运的报道,信息不实。”并在声明中强调:“有关微软停止在中国运营的报道不实。微创软件的业务调整属于其独立决策,微软在中国的核心业务(如产品销售、云计算服务等)一切正常。”
然而,微软与微创软件长达 23 年的合作,此次 “分手” 不免让人怀疑,这是否是微软外包业务撤离中国的关键信号。
一名微软内部人士透露,美国政府2024年2月签署的第14117号行政令是导火索。该行政令禁止美国企业处理涉及中国等“受关注国家”的敏感数据交易,导致微创软件的中国团队无法继续承接微软部分核心业务。
02
美国科技霸权 “真面目”
华大基因的核心业务涉及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其数据资产被视为具有战略价值。
长久以来,美国对中国获取基因数据保持着高度警惕。2023 年,美国国会发布报告,无端宣称华大基因借基因检测数据对 “美国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同年 4 月,美国众议院 “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 主席加拉格尔公开指责华大基因与中国军方存在合作关系。
此外,美国国家反情报与安全中心(NCSC)也多次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数据风险发出警告。
此次微软对华大基因断供 AI 工具,包括 GitHub Copilot 和 OpenAI 接口等,这些工具具备代码生成和数据处理能力,美方可能将其视作基因研究的 “关键技术”。
微软的断供行为,不仅是对华大基因的精准打击,更是美国试图延缓中国生物科技领域技术迭代的手段。
短期内,华大基因的日常运营面临效率降低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员工不得不紧急切换至 WPS 等国产软件,然而,国产工具在协同办公、云端存储和 AI 辅助功能等方面,与微软生态存在一定差距。4月7日的华大基因股价单日暴跌13%,充分反映出市场对其供应链稳定性的担忧。
从长期来看,华大基因可能加快技术自主化进程。例如,其已布局的基因测序仪(如 MGISEQ 系列)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如 Dr.Tom),需要进一步降低对美国软件的依赖程度。
美国借助政策法规将科技供应链政治化,迫使企业在中美市场之间 “选边站”。
微软在声明中虽强调 “在华核心业务正常”,但其外包业务收缩已显露出规避风险的意图。
同时,欧盟、日本等第三方国家的企业,可能因惧怕触发美国制裁,而被迫调整对华合作策略。这种趋势将加剧全球科技产业的分裂,提高研发和商业成本,最终对技术创新与普惠形成阻碍。
华大基因事件不仅是单一企业的供应链危机,更是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全球化与自主化矛盾的缩影。短期内,中国企业需通过国产替代增强韧性;长期则需推动国际规则重构,避免技术标准与市场的割裂。如何在开放合作与安全可控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未来十年全球科技治理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