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反腐继续深挖。
01
中纪委点名,医疗领域新型、隐性腐败
4月23日,中纪委发布要闻《四川以提升办案能力为抓手精准查处隐形变异腐败问题》,其中点名医疗领域的新型腐败、隐性腐败。
据悉,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委巡察组在巡察中发现,叙永镇中心卫生院违规购买医疗设备,但并未有效发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情况。经分析研判,巡察组及时将问题线索移送县纪委监委。
泸州市叙永县纪委监委第一纪检监察室指出:“我们联合审计、市场监管等部门展开全面摸排,发现该卫生院违规购买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存在异常,通过对资金溯源循线深挖,最终查明某医用设备有限公司原销售员陈某与叙永镇中心卫生院原院长罗某某存在大额异常资金往来。”
陈某将行贿钱款存入自己名下的一张银行卡中,并将其交由罗某某保管使用。罗某某支取该银行卡中的钱款用于日常开支和购车、购房,且车、房均由他人代持。最终,罗某某受到开除公职处分,因受贿罪、洗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5万元。
上述文章谈到,新型腐败、隐性腐败是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针对新型腐败、隐性腐败呈现的腐败主体隐匿化、犯罪手段信息化、权钱关联割裂化等特点,四川深化数字赋能,坚持省级统筹、全省共建、各地共享,强化大数据监督。全面整合日常监督、巡视巡察、审查调查等业务数据,有序引入审计、公共资源交易等政务数据,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基于业务场景搭建定制化监督模型,通过过滤筛查、比对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快速、精准、有效发现问题。
多地出重拳
打击隐形医疗腐败
《中国纪检检察》杂志4月17日文章《从地方实践看医疗卫生领域腐败问题治理》中指出,医疗卫生领域违纪违法环节集中。由于医疗行业相对封闭、专业性强,违纪违法问题集中在医保基金、补助资金使用,药品、医疗设备、耗材采购及工程项目承揽等环节。
此外,“关键少数”涉案较多。药品、医疗设备、耗材采购等重要决策权大都集中于“一把手”,因此很容易成为被“围猎”对象。科室主任等中层干部在某一专业领域长期深耕,成为本领域技术专家,对本单位的药品、器械评价和使用起到重要作用,且更易得到患者信任,容易出现以权谋私现象。
一些医疗领域的腐败手段隐形变异,如以考察、学习等名义安排境内外旅游,以给付技术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处理各种费用,通过中间人层层伪装行贿受贿。
对于各类隐形变异的腐败手段,国家及地方层面已有动作。
3月20日,中纪委发布《深度关注| 破除“障眼法” 揭开“隐身衣”》一文,其中指出,一些行贿人送礼的手段升级、花样翻新,有的以讲课费、课题费、咨询费、评审费等名义变相送礼、拉关系,背后隐藏着权钱交易,需要高度警惕、及时纠治。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主任陈某在负责门诊管理、临床诊疗等工作期间,接受药品供应商邀请,违规参与相关公司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并接受相关公司以讲课费、劳务费名义给予的财物。最终,陈某受到严肃处理,违法所得予以没收。
4月3日,中纪委官网发布《贵州通报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其中指出,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某学违规收受礼品,以讲课费等名义违规收受礼金问题。
2013年至2023年,李某学多次违规收受医药代表所送各类酒水34瓶,折价共计2.26万元;多次违规收受医药代表以赞助参加学术会议、讲课费等名义所送礼金2.4万元。李某学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2024年5月,李某学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不难看出,当前对于医疗领域腐败问题的整治力度依然未有减弱趋势,并且更加细化、深挖。监督检查的专业队伍采用多样化手段,深入梳理各类问题线索,使医疗腐败无处遁形。
数据显示,2024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在金融、国企、能源、烟草、医药、体育、基建工程及招投标等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反腐工作,全年共立案87.7万起案件,对3.8万人实施留置措施,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的人数达到88.9万,其中医药领域涉案人员达6万。
2025年,医疗反腐还将继续,新型、隐性医疗腐败行为将面临更为深入的严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