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依据工信部新规要求,运营商部署做出调整,现部分用户无法获取短信验证码(移动运营商为主)。如遇收不到短信验证码情况,请更换其他手机号(联通、电信)尝试,有疑问请电话咨询:18912606905、18136127515。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依据工信部新规要求,运营商部署做出调整,现部分用户无法获取短信验证码(移动运营商为主)。如遇收不到短信验证码情况,请更换其他手机号(联通、电信)尝试,有疑问请电话咨询:18912606905、18136127515。
已有账号?
医械创新资讯
医械创新资讯

百年飞利浦“大变局”!“荷兰之光”迎来世纪转折?

日期:2025-07-26
浏览量:2222

一个时代的句点与一个新使命的节点,在2025年的盛夏擦肩而过。


2个月前,荷兰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之一、飞利浦前CEO Cor Boonstra去世,那个曾以铁腕全面改革重组、将公司拉出亏损泥潭并代入市值巅峰的“拯救者”身影,终于沉入历史;


7月1日,戴鹰——这位刚卸任强生医疗中国区副总裁兼数字业务掌舵人的新锐领袖正式出任飞利浦大中华区创新负责人。


Boonstra的时代,是“减法”的艺术——他主导的变革推动飞利浦度过了动荡时期;而戴鹰的任务,则是用AI与数字化,激活这家已瘦身为“医疗科技专才”的企业在新战场上的可能性。

01
起于微澜:
灯泡厂房里的全球品牌


1891年,当杰拉德·飞利浦(Gerard Philips)与父亲弗雷德里克在埃因霍温这座荷兰小城点亮第一盏碳丝灯泡时,没人能想到这微弱的光源会照亮一个商业帝国的起点。


然而,创业维艰,最初的灯泡工厂深陷低迷:良率低下、成本高昂,加上市场对电灯认知的迟滞,公司几乎被黑暗吞噬。


始于灯泡:绝境中的商业突围


转机出现在1895年,杰拉德的弟弟安东·飞利浦(Anton Philips)临危受命,加入家族企业。


安东的到来,为飞利浦注入了第一剂强心针。他大刀阔斧引入机械化玻璃灯罩生产线,良率飙升,成本骤降。为破解荷兰国内市场规模过小的难题,安东只身前往俄罗斯,凭借出色的沟通技巧(据说初期甚至靠比划手势),硬是拿下了关键订单,让公司首次尝到了盈利的甜头。


然而,彼时的飞利浦根基尚浅,其早期崛起,更像是一场“技术跟随战”——通过复制大公司的产品用更低的成本进行销售。


1911年,通用电气(GE)研制的前瞻技术拉拔钨丝让灯泡的亮度更亮、光效率更高,安东立刻嗅到机会,亲赴美国考察。短短数月,飞利浦便成功复制了这项革命性技术。


“拿来主义”虽快,却也引火烧身。1912年,德国西门子、AEG等巨头组成的专利联盟将飞利浦告上法庭,一场灭顶之灾近在眼前。


安东在此展现了高超的斡旋智慧,他巧妙利用GE对反垄断的担忧,达成一项关键和解:飞利浦放弃北美市场,换取在欧洲使用钨丝专利的权利。这场惊心动魄的专利危机,不仅化解了生存危机,更让飞利浦在欧洲站稳了脚跟。


1912年,飞利浦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成于战火:乱世里的“中立”红利


历史的巨轮很快驶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席卷欧洲,作为中立国荷兰的企业,飞利浦意外获得了命运的垂青。


战火阻断了德国巨头西门子、AEG的产品流向协约国市场,巨大的空白瞬间出现安东·飞利浦果断出手,迅速接管了德企留下的欧洲市场真空,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但更大的挑战是运输——德国潜艇封锁了海上通道。


安东的胆识再次显现:他收购了4艘渔船进行改装,化身“战时货船”,冒险穿越封锁线,将飞利浦的灯泡源源不断运往法国、北欧等急需照明的地区。且返程时这些船只并未空载,而是运输其他急需物资回到荷兰,形成了一条高效的双向盈利通道。


于是战火纷飞的四年,成了飞利浦野蛮生长的黄金期。


1918年一战结束时,这家昔日的灯泡小厂已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照明企业,其触角更延伸至遥远的拉美市场。


兴于实验室:危机倒逼的创新觉醒


然而,“老二哲学”的隐忧在1913年便已埋下伏笔。当通用电气推出惰性气体灯泡时,飞利浦赖以生存的钨丝技术瞬间黯然失色。


这记重锤让安东兄弟深刻意识到:模仿终有尽头,创新才是王道。


痛定思痛,他们做出了改变飞利浦命运的决策:1914年,斥巨资成立NatLab物理实验室(Natuurkundig Laboratorium),并聘请莱顿大学的杰出物理学家霍斯特博士掌舵。


这个实验室,成为飞利浦从技术追随者迈向创新引领者的核心引擎,也可以说是飞利浦一切辉煌的源头。


  • 照明革命: NatLab迅速在照明领域取得突破,发明了高压气体放电灯(荧光灯),其高效与长寿命彻底改写了照明规则,奠定了飞利浦现代照明霸主的基石。

  • 医疗奠基: 实验室将真空技术优势延伸至医疗领域,研发出低辐射、高成像质量的X光管,显著提升了医疗诊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悄然埋下了飞利浦未来医疗帝国的最初种子。

  • 消费电子萌芽: 创新之火也点燃了消费端。1939年,旋转电动剃须刀Philishave惊艳问世,开创了飞利浦强大的个人护理产品线。


NatLab的成功,为飞利浦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黄金时代。其后续的真空管改良支撑了收音机、电视的生产;1949年销售电视机,1963年发明卡式录音带,1982年与索尼合作推出定义时代的CD光盘;娱乐方面,1950年成立的飞利浦唱片(后并入宝丽金)一度掌控全球音乐命脉;更令人惊叹的是,1984年默默分拆的光刻机业务(ASML),日后竟成长为全球芯片制造的绝对龙头。


到20世纪末,飞利浦已从埃因霍温的灯泡作坊,蜕变为年销售额314.59亿欧元、业务横跨照明、半导体、医疗、消费电子、娱乐的“欧洲工业巨兽”。

02
中道式微:
当消费帝国遭遇东亚风暴


无奈强者如飞利浦,引领了潮流,却也不能左右它的演进。


战略根基崩塌:错卖“金蛋”业务
01


面对日本电器低价策略与设计创新的猛烈冲击,以及后续中韩企业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起,飞利浦的“欧洲制造标杆”光环开始褪色,并由此开始了其漫长且并不尽如人意的转型。


为扭转颓势,1996年上任的CEO科尔·邦斯特拉(Cor Boonstra) 开启了一场铁血改革:大规模裁员、剥离亏损部门、强化营销。这些举措如同强心针,短期内推动公司股价飙升,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赞誉。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并未解决核心竞争力衰退的根本问题,Boonstra离任后,飞利浦股价断崖式下跌。


image.png

1996年-2001年Boonstra掌舵期间,飞利浦股价飙升


为填补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造成的10亿欧元巨亏,飞利浦新掌门们开启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甩卖式”剥离:


  • 2004年:将显示器业务卖给冠捷科技(开启品牌授权“贴牌”模式)

  • 2006年:出售手机业务及半导体部门控股权(后独立为芯片巨头恩智浦)

  • 2016年:分拆照明业务(现Signify,飞利浦照明衣钵继承者)

  • 2021年:以37亿欧元将全球家电业务售予高瓴资本(现Versuni)


造化弄人的是,当年被飞利浦视为“负担”而剥离的业务,如今已成为科技皇冠上的明珠。ASML(1984年从飞利浦光刻机部门分拆)与恩智浦两家公司2024年总营收超过飞利浦两倍,市值更是遥遥领先。


亲手肢解了孕育未来霸权的技术根基的飞利浦,为短期财务安全付出了永久性丧失行业制高点的代价。


飞利浦的失利,管理不足只是一方面,战略眼光与长期定力的双重缺失才更为致命。


毕竟,当企业遭遇系统性危机(如技术路线变革、产业格局重塑),眼睛向内苦练“内功”(裁员、降本)无法替代战略层面的根本性重构。


品牌价值溃散:大搞贴牌模式
02


为了提升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比,飞利浦一边“卖卖卖”,一边开始将品牌授权作为“轻资产摇钱树”。


飞利浦的贴牌模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出售的同时叠加品牌授权,另一种是纯贴牌授权。


前者例如,2004年,飞利浦以3.58亿美元将显示器业务出售给冠捷科技(TPV),同时授予其品牌使用权;2018年,飞利浦将净水器、饮水器、滤芯、热水器、坐便器、淋浴器、按摩、健身器材等相关品类授权卖给了德尔玛;2021年,飞利浦宣布以37亿欧元将其家用电器业务出售给亚洲最大私募基金高瓴资本,加上为期15年的品牌授权,总交易额达4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340亿元。


比起业务与品牌捆绑甩卖,“空壳式”贴牌则放手得更为彻底,而飞利浦空调,正是后者的典型。


2018年,飞利浦将品牌授权给中国企业恩博力电器,由后者生产运营,飞利浦空调这才得以进入中国市场。


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的飞利浦空调大多并非飞利浦研发生产,却仍以飞利浦品牌名义销售,从而产生品牌溢价。


在层出不穷的产品质量投诉中,曾经高质量代表的飞利浦,一边享受“躺着赚钱”的快乐,一边严重透支着品牌信誉。电商差评中“代工质量差”成了高频词,甚至被不少网友戏称为“欧洲南极人”。


可以说,飞利浦的衰落是一部由战略误判、品牌透支与时代变局共同铸成的商业悲剧。

03
聚焦医疗:
在阵痛中重塑科技基因


在经历了二十年的衰退之后,飞利浦进行了重大重组,尤其是在2011年任命了新首席执行官万豪敦(Frans van Houten)之后,医疗领域成了飞利浦的新锚点。


2013年,飞利浦从其名称中删除了“电子”一词,更名为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


但这场破局之路远非坦途,质量危机与业绩阵痛如影随形,且在新领域呈现出更致命的破坏力。


1)重磅产品接连召回


2025年3月,飞利浦宣布召回其Tack血管内系统,FDA将召回级别定最严重的一级,意味着系列产品可能引发严重伤害或死亡


由于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款产品将彻底退出市场。飞利浦敦促介入心脏病专家立即停止使用并将其移除。 


这并非2025开年飞利浦面临的首次最严重级别召回事件。


此前1个月,飞利浦对其生产的心脏检测产品展开召回行动,FDA发布的警告指出,该产品的监护服务存在缺陷,无法准确记录心房颤动或暂停、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及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事件。


该设备召回影响了近41300名客户,造成109起受伤和2起死亡


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快速繁荣,市场监管也在“水涨船高”,作为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召回已非稀奇事,然而,飞利浦的一系列召回却以其特殊性和规模之大,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震惊行业的呼吸机召回事件首当其冲。


2021年6月,飞利浦史上最大一次召回事件爆发,此后有关飞利浦呼吸机问题几乎每月都会加重一笔,飞利浦公司股价随之也一路走低。


2022年8月,掌舵飞利浦11年的万豪敦下台, 呼吸机设备召回负责人雅各布斯(Roy Jakobs)继任,依旧没能挽回局面。


在频繁的诉讼和市场压力下,2024年1月末,飞利浦在美国市场停止销售包括医用呼吸机、家用呼吸机、便携式和固定式制氧机在内的呼吸业务线重要产品,意味着系列产品彻底退出美国市场。


2024年4月,美国司法部对该公司提起永久禁令,飞利浦同意支付11亿美元达成和解。


除呼吸机产线外,飞利浦的影像产线也接连触发红线。


2024年4月25日,据外媒监管新闻报道,美国FDA对飞利浦中国苏州生产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波系统的工厂发出了生产违规警告


FDA检查后,认为飞利浦该工厂的成像设备生产违反了食品卫生安全和质量的国际标准(GMP),系列产品涉嫌掺假。


警告信指出,飞利浦未能确保其产品Incisive CT患者接口监视器(PIM)数据电缆供应商使用注射成型工艺的验证,引发了64起关于电缆连接问题的投诉。


飞利浦近年来所的系列召回事件,不仅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冲击,更揭示了公司在产品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合规性方面的深刻挑战。

这些挑战关乎企业的短期市场表现,亦对其长期发展战略和竞争力构成了潜在威胁。

伴随接连发生的严重召回事故,这家荷兰医疗技术巨头表示,正在加大力度强化整个公司的患者安全和质量。

然而,重建信任和恢复市场地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一场需要耐心、毅力以及持续努力方能胜利的持久战。


2)业绩下滑与中国考验

2025年5月6日,飞利浦宣布下调2025年的利润率预测,将全年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区间从11.8-12.3%下调至10.8-11.3%,当日早盘,飞利浦股价应声下跌4%。


中美关税政策波动是引发此次修正的重要变量,据路透社消息,关税对飞利浦的净影响高达2.5亿至3亿欧元(约合20亿25亿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两国皆是飞利浦的重要发展阵地。


美国是飞利浦最大的市场,约占其2024年预计销售额的40%,并贡献其税收的三分之一。


中国同样是飞利浦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飞利浦在中国部署了上海、苏州、深圳、珠海、沈阳等五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同时在上海、苏州、深圳三个创新中心,分别聚焦于产品、系统和软件的本土创新。飞利浦从中国进口各种产品,包括伟康呼吸面罩、电动剃须刀、牙刷和其他设备。


2024年四季度,飞利浦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出现两位数的下滑。尽管当时国内的设备更新换代已经为飞利浦带来出货量增长,但产品销售价格依然没有起色。该公司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仍将有中高个位数下滑。


image.png


飞利浦首席执官贾博瑞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飞利浦计划采取包括定价和供应链调整在内的措施,从而减少贸易紧张局势的潜在影响。其他成本削减措施并不排除裁员,“但这远不止于裁员。”


他补充说该公司将加速其在美国46个工厂的部分生产,并进一步实现其中国业务的本地化,中国业务为其在中国的90%市场提供产品。


结 语


当然,业绩隐忧的同时也不乏亮点,2025年第一季度,飞利浦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技术,诸如Visual Patient Avatar、SmartSpeed Precise、Elevate Ultrasound等等。


或许,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飞利浦的领导者已然意识到,巨头从来不是静态的坐标,而是同时构筑护城河与登云梯的双面棋手——既要以攻守兼备的定力巩固现有城池,又需以动静相宜的智慧开拓未知疆域。


真正伟大的企业,总是既要造盾,也要造矛。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商业评论
▲转载请标注以上来源


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传递之目的,仅供参考。本文不对投资及治疗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为保障双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创新网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负责。

往期推荐

BD,1254亿元出售!

被罚32亿,强生不服

52亿元!巨头被私有化退市

械企IPO进程竞速:谁能接棒北芯生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