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强生公司在最新发布的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披露,公司因国际贸易政策调整预计全年将承担约 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亿)关税成本,其中医疗器械板块成为主要风险敞口。
尽管目前关税战硝烟弥漫,强生公司仍维持其盈利预期,且Q1整体业绩表现超预期。
强生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 219 亿美元(市场预测收入为215.7亿美元),同比增长 4.2%,调整后每股收益 2.77 美元,同比增长 1.9%,净利润达 110 亿美元。
药品业务仍是增长引擎,收入 13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
在各业务板块中,医疗器械板块本季度收入为 80 亿美元,略低于预期。
01
心血管业务爆发式增长
并购驱动的创新红利
本季度心血管业务同比暴涨 16.4%,成为医疗器械板块的核心增长极。
这一突破主要得益于 2024 年以 131 亿美元收购的 Shockwave IVL(血管内冲击波)技术。该技术通过冲击波精准碎裂钙化斑块,显著提升复杂冠脉病变的治疗效果,此次收购进一步扩大了强生医疗技术在心血管干预领域的影响力,巩固了市场地位。
此外,Abiomed(2022 年收购)的 Impella 系统在急性心衰治疗领域持续放量,与 Shockwave 共同构成 “心衰 - 血管介入” 双轮驱动模式。这两大并购标的已经成为强生医疗器械业务增长推动力,印证了强生 “以并购填补创新空白” 的战略路径。
02
骨科业务持续下滑
竞争加剧与政策挤压下的战略困境
与心血管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骨科业务收入同比下滑 5.2%,成为拖累板块表现的主因。
强生自2023年,创伤医学、脊柱两部门增速放缓,骨科整体业务便走入业绩增长疲软的困境。这一颓势源于多重因素,包括竞品竞争、政策压力、产品迭代滞后以及供应链风险等多重因素交杂。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竞品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和营销策略,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例如,史赛克今年3月宣布正式推出下一代Mako手术机器人平台---Mako 4,Mako 4是一款多功能集成性骨科机器人,其能够为提供全髋、全膝、单髁及脊柱治疗,而且还集成了Stryker的第四代制导系统,进一步威胁了强生的骨科制霸地位。
政策冲击下,带量采购重塑了市场格局。中国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骨科市场,其政策调整对强生的影响尤为显著。通过集采压缩骨科耗材利润空间,直接导致外资品牌市场份额断崖式下跌,强生脊柱和创伤产品在华收入均大幅下降。
03
关税冲击与本土化应对
550 亿美元的战略豪赌
强生首席财务官约瑟夫・沃尔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指出,医疗器械板块因关税面临的 4 亿美元成本压力,主要来自美国对华加征的 145% 关税(4月16日美国对华关税进一步上涨至245%)及中国的反制措施。
为缓解冲击,强生选择“回流”美国。
3月,强生宣布未来四年在美国本土投资 550 亿美元,包括新建 3 个生物制剂工厂和扩建现有医疗技术基地。其中,北卡罗来纳州威尔逊市的 50 万平方英尺生物制剂工厂已破土动工,预计创造 500 个就业岗位,重点生产癌症和免疫疾病药物。
然而,这一 “本土化” 战略面临双重挑战:
l 成本权衡:波士顿咨询研究指出美国本土制造的综合成本较中国高 40%,伴随成本的提高会进一步侵蚀利润率。
l 供应链重构:骨科植入物所需的钛合金、钴铬钼合金等原材料仍依赖进口,关税导致的成本上升难以完全转嫁。
强生第一季度财报揭示了一个全球化医疗巨头在贸易摩擦、技术变革与市场分化中的生存逻辑:以并购快速获取颠覆性技术,以本土化对冲供应链风险,以创新药业务支撑现金流。
然而,强生骨科业务的持续萎缩、关税成本的刚性上升以及政治的不确定性,仍将考验强生管理层的战略定力。
尽管大环境越来越难,但是市场依旧看好强生。强生也进一步将今年全年营收预期从892-900亿美元上调至910-918亿美元。
接下来三季度强生的表现如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