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家大医院宣布停业
近期,北京两家
社会办三级肿瘤专科医院
因多重经营困境陷入停业危机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最新公告
北京忠诚肿瘤医院
停业时间为
02
2025年2月24日,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布,深圳仁爱医院破产清算一案指定北京金诚同达(深圳)律师事务所为深圳仁爱医院管理人,标志着又一家综合医院,启动破产清算程序。
深圳仁爱医院 (曾用名:深圳仁爱医院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6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一家以从事卫生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实缴资本1000万人民币。
据爱企查消息,2016年03月23日—2025年03月18日期间,深圳仁爱医院涉及十几宗买卖合同纠纷、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肖像权纠纷等案件。
03
近日,上海一家民营妇产科医院的一张客户告知函在网上热传在该医院办卡的孕妇都慌了!一份网传的《客户告知函》显示,上海艾儿贝佳妇产科医院将于2024年10月28日起停止营业,并启动客户退款等善后事宜。在某社交平台的相关帖子下艾儿贝佳助理回复称:会进行退费。还表示,该集团旗下的上海浦滨儿童医院优艾贝国际月子中心正常运营。记者10月25日致电该医院工作人员证实了停业一事为真,对于退款事宜,医院工作人员表示需要消费者与客服顾问具体沟通。公开资料显示,上海艾儿贝佳妇产科医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法定代表人为王煜,注册资本1.6亿元,由上海艾儿贝佳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百分之百控股。上海艾儿贝佳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隶属于优艾贝(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旗下还拥有上海浦滨儿童医院、优艾贝国际月子中心等。来源:上观新闻
04
近日,位于广州荔湾区的伊丽莎白妇产医院突然停诊,员工在事后收到劳动关系解除协议,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广州伊丽莎白妇产医院”,最新的帖子都是反映该院倒闭停业,伊丽莎白妇产医院位于广州荔湾区康王中路484号。
荔湾区卫健也回复称,已组织工作人员将伊丽莎白妇产医院纸质病历、出生证、出生证明等材料,全部收回并送指定地点留存,住院孕产妇已全部转移至相关医疗机构,后续将持续关注患者诉求,妥善处理相关纠纷。伊丽莎白妇产医院经营了十几年,都算是比较知名的医疗机构,出现经营问题,不可能是短期现象,如今医护、员工、消费者都被蒙在鼓里,结业能够做到如此不声不响,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早有准备,如今卫健、街道、警方等多个部门已经介入,希望能够尽快帮大家追回薪资和余款。
05
近年来,医院退出医保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增多,尤其是民营医疗机构,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医保政策改革、监管趋严以及医疗机构自身经营模式调整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自2024年下半年始,全国范围内定点医药机构解除医保协议的消息持续发酵。其中,既有机构因欺诈骗保等严重违规行为被医保部门终止协议,也有部分医药机构主动申请退出医保体系。
比如,青岛市医疗保障局于2025年4月1日发布通告,41家医疗机构解除医保服务协议。吉林省医保局通报,153家定点医药机构被解除医保协议,其中104家因违规被终止,49家则是主动退出(吉林日报,2025)。次日,内蒙古通辽市医保局表示,相较2024年初,当地已有114家医药机构解除协议(开鲁广播电视台,2025)。而在此之前,天津也公布了22家机构终止医保协议的消息(天津广播,2025)。
4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医保局发布消息,呼和浩特市医保中心对主动提出申请解除医保协议的14家定点医药机构予以批准,解除相应医保定点服务协议。自定点医药机构申请退出医保服务之日起,今后产生的医药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4月2日,内蒙古赛罕区医保局消息称,第一季度,赛罕区共8家医药机构主动解除定点服务协议,退出医保结算体系。
3月23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医保局发布消息,巴彦淖尔市50家定点医药机构主动解除医保协议。
......
曾几何时,医保定点资格是众多医药机构争相争取的“香饽饽”,而如今,一些民营医院却主动放弃。这背后是医保政策日趋严格带来的经营压力?还是民营医疗机构寻求更大的自主定价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解绑医保”的趋势未来是否会成为行业常态?
一、医院退出医保的主要原因
随着DRG/DIP(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推进,医保支付方式从粗放的按项目付费转向精细化控费。部分民营医院因专科特色(如妇科、男科、整形等)在病种分值和医保结算中处于劣势,导致亏损加剧。医保总额控制、结算周期延长等问题,进一步压缩了中小型民营医院的盈利空间,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显著。2024年《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实施后,飞行检查、大数据监控、信用评价等监管手段常态化,违规成本大幅上升。中小型民营医院因历史遗留的套保骗保问题,成为重点监管对象,合规压力陡增。部分医疗机构因无法适应严格的编码规范、诊疗标准而选择主动退出,以避免处罚风险。部分民营医院试图摆脱对医保的依赖,转向高端自费市场(如整形美容、辅助生殖、健康管理等),以规避医保控费和低利润项目的限制。商保覆盖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但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增长为这类转型提供了可能性。在三四线城市,医保经办人员对政策理解不足或执法标准不一,导致医疗机构因误判而主动退出,以避免经营风险。
二、对患者和医疗体系的影响
退出医保的医院多为基层诊所或专科机构,其患者群体中慢性病、常见病患者占比较高。失去医保报销后,患者需自费或转诊至其他定点医院,经济压力显著增加。退出医保的机构多为中小型民营医院,其生存空间被压缩,可能引发行业集中度提升,优质资源向大型公立医院或合规民营机构倾斜。严格的监管倒逼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减少骗保和过度医疗现象,长期看有助于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
三、未来趋势与应对策略
医保覆盖全国95%以上人口,仍是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公立医院受政策限制不得主动退出,而民营医院若完全脱离医保,将丧失官方信用背书和患者流量,生存难度更大。聚焦消费医疗(如口腔、医美)、高端康复等自费领域,吸引中高收入群体。适应DRG/DIP改革,优化病种编码、诊疗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尽管目前商保覆盖有限,但长期看,与商业保险合作可能成为补充支付渠道。对合规中小医院提供转型指导,避免“一刀切”式监管。加快医保省级统筹和长期护理保险推广,缓解地方基金压力,扩大保障范围。
四、总结
医院退出医保是医保改革深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反映了政策规范化与市场淘汰机制的双重作用。短期内,这一趋势可能加剧部分患者的就医负担和民营医院的生存压力;但长期来看,将推动医疗行业向高质量、规范化发展转型。未来,医保体系需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为多元化医疗服务模式留出空间,而医疗机构则需在合规与创新中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