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集采)工作正式进入执行阶段,标志着外周介入市场将迎来重大变革。
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发布通知,明确本次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的集采周期将从2025年5月1日持续至2028年4月30日。湖南、广东、江西、贵州、陕西等多个省份均明确表示,将于5月1日起执行中选结果,而海南、安徽等地也分别计划在5月及5月上中旬落地执行。此次集采的执行环节,多地均强化了监管措施,确保中选产品的采购与使用规范。
去年,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被列入第五批耗材国采品种,需求量达25.8万个,共有18家企业中选。集采覆盖了各血管部位的支架产品,包括外周动脉支架和外周静脉支架,以及新一代载药支架和覆膜支架等,有效保障了临床治疗的多样性。
据国家医保局介绍,我国每年接受外周血管植入治疗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但外周血管支架的成本和价格均高于心脏支架。此次集采的落地,将实现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的降价,并有望进一步放量,提升相关产品的临床可及性。
尽管中国外周介入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仍由外资企业主导,国产市占率较低。从第五批国采医疗机构报送需求数据来看,国产品牌在下肢动脉支架类和非下肢动脉支架产品中的需求占比均较低。
然而,国产企业在积极布局外周介入市场方面并未停下脚步。惠泰医疗、归创通桥、心脉医疗等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创新研发,完善产品线,并推进上市产品的商业化。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产品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例如,近日畅德医疗和臻亿医疗分别自主研发的外周药物洗脱支架和外周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获得NMPA批准。此外,苏州美创医等外周血管和肿瘤介入领域的企业也获得了融资支持,用于推进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
尽管面临外资企业的强势竞争,但国产外周介入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数据显示,中国外周动脉疾病介入器械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增长。随着国产企业不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和推进产品商业化进程,国产外周介入产品的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
同时,国产企业还需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推进创新产品的海外注册和认证工作,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在未来的发展中,国产外周介入企业需紧跟市场趋势和技术前沿,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文章来源:摩熵医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