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集采步入常态,天价大单利好国产。
福建CT、MR医用设备集采来了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福建省2024年CT、MR医用设备集采公开招标招标公告》(简称《公告》),预算总计8.97亿元人民币,总数量达92台。

根据公告,此次福建设备集采共分7个采购包,分别为256排及以上CT包1、256排及以上CT包2、1.5T及以上MR包1、1.5T及以上MR包2、3.0T及以上MR包1、3.0T及以上MR包2、3.0T及以上MR包3,各自的详细如下:

赛柏蓝器械制图
此前,中国政府采购网还发布了《福建省2024年64排及以上CT医用设备集采预公告》与《福建省2024年128排或双源64排×2及以上CT医用设备集采采购项目预公告》,将采购30台64排及以上CT,预算金额为9000万元;采购20台128排或双源64排×2及以上CT,预算金额1.2亿元。

其中,2024年64排及以上CT集采项目也已发布招标公告,标的金额和采购数量与预公告保持一致。总计来看,开年以来福建省设备集采已开出超10亿级别的大订单。
相较价格整体较低的医用耗材,国内医疗设备市场中本土品牌声量较低,长期由跨国巨头占据主导地位。从耗材集采的经验出发,以价换量的模式对国产品牌进院有明确利好,且此次福建接连公布的多个招标公告中都注明“仅限国产”,预计对本土医疗设备崛起产生直接赋能。
此外,即便抛开采购端对国产的扶持,本土医疗设备的竞争力也早已今非昔比。
3月4日,海南公布最新医疗设备集采中标结果。在共计招标200套超声设备的采购订单中,迈瑞医疗狂揽60套超声设备,中标总金额接近9900万。其次是东软医疗,中标18套设备,中标总金额1008万;国外品牌中仅有GE医疗幸存,中标13套超声,中标总金额936万。
据长江证券研报数据,2019年设备国产化率为19%,2024年提升至43%,近2年国产化率平均每年提升3pct,未来仍存提升空间。
2025医疗设备采购复苏
药品、耗材集采已推进多年,但囿于价格过高、使用场景、参数难统一等客观因素,医疗设备集采的整体进展相对较缓。随着近年各地试点经验逐渐丰富,针对设备集采的相关方案逐渐完善,近期已呈现明显提速的态势。作为设备集采的“先行者”,安徽自2020年起就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开展全省公立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并于近日官宣启动2025年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采工作。根据安徽通知,全省公立医疗机构使用非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已取得有效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计划2025年采购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均应参加省级集中采购,本年度组织一次。广西也在加速跟进,提出原则上每年5月开始组织集中带量采购,每年不少于一次,并专门提到,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进口医用设备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进口设备论证,并报经设区市以上财政部门审批同意。此外,包括上文提到的海南,以及市级设备集采代表苏州,甚至各类县域医疗机构联盟均在结合自身需求开展了各自设备集采工作,依托产品分层采购模式很大程度上攻克了医疗设备集采的固有难点。在设备集采对市场发挥刺激作用的同时,由大规模设备更新驱动的整体市场扩容也已初见成效,医疗设备这块“蛋糕”正越做越大。据众成数科统计,截至2025年截至3月2日,我国医疗领域设备更新招标公告项目数量共计697个,其中有预算金额披露的项目570个,总金额达81亿元。按照此前经验来看,年初立项的大批设备更新采购项目可能会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大规模落地,与此同时各地医疗设备更新的订单还在接连更新,2025有望成为新一个医疗设备采购大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设备集采推进,还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开展,基层市场都是重要的受益方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医疗设备主要放量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高级别医院范围,县级及以下设备购置、升级的动力相对较弱,医疗设备高昂的价格为其中主要成因。在上述两项工作中,集采对价格虚高水分的挤压能力已在药耗领域被充分验证,大规模设备更新对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的倾斜也被明确写入文件。例如,浙江明确开展以县级为重点的医疗装备更新,要求到2027年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装备配置达标率达到100%。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提到,直接向地方安排的资金总体按照9:1的原则实行央地共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各项利好之下,基层设备市场的崛起已在数据上有所呈现。据医装数胜数据,2024年9月及12月县级医医疗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速分别达14.5%及22.6%,此前均为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