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大洗牌,破局之后即新生。
01
民营医院持续扩张
多家大型医疗集团有新消息
近日,北京和睦家国际医院项目宣布启动规划,该医院将落地朝阳区东风乡,设置600间单人病房,预计于2029年投入运营。据悉,医院总投资额将达6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际化三级综合医院及科研基地。
和睦家是香港新风天域集团旗下的医疗服务机构,目前已在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布局11家综合与专科医院、5家综合肿瘤中心、18家诊所,每年服务超百万人次患者。
北京和睦家国际医院将在精准医学与基因治疗、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临床研究与创新转化、人工智能与数据驱动、整合式连续医疗服务、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六大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设计并建设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生物实验室、核药病房等面向未来治疗手段的重点设施。
开年以来,大型民营医院扩张的消息时有传来。
湖南旺旺医院二期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底投入使用。建成后,医院整体规模将达到2000床,日门诊量10000人次以上。
今年2月,南京明基医院新建的二期大楼投入试运行。新大楼总规划床位868个,设置单人间、双人间及三人间。加上一期的1500张床位,二期投用后,南京明基医院床位将达到2368张。
近期,明基医院集团IPO也有新进展,港交所相关公告显示,该公司拟通过首次公开募股进入资本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以2023 年总收入计,明基医院集团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在全国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中排名第七;以2023 年床均收入计,在国内所有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集团中位居榜首。
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民营医疗承担着提供多层次、差异化医疗服务的重要职责。在中国,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民营医院,已经逐步走出了野蛮生长的粗放式经营阶段,并沿着智能化、国际化、连锁化、专科化等多方向开疆扩土。
扩张潮背后,行业大洗牌已至
近十年间,国内民营医院在一段快速扩张的道路上疾驰而过。2015年,全国民营医院数量超过公立医院;2021年,民营医院数量首次达到公立医院的2倍;2023年,全国民营医院数量达到2.6万家,是10年前的两倍有余。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然而,伴随行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民营医院已经来到了行业大洗牌的十字路口。
当下,民营医院的艰难处境有目共睹。据赛柏蓝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宣布破产、倒闭的民营医院至少已有33家,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医院关闭。
对于大多数民营医院而言,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社会信任度的重建、高额投资与盈利的平衡、公立医院的强势竞争等,都是亟需破解的行业困境。尤其是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大背景下,不能紧跟提质步伐,提供差异化、精细化和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民营医院,可能会更快地被市场抛弃。
一个好的信号是,政策端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支持、医疗市场需求良好的长线预期、新技术的发展,为民营医院的未来打开了窗口。
近日,在中国大健康产业领军人物千人大会暨第五届博鳌大健康论坛上,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表示:“我们看到了三大趋势共同驱动非公医疗的发展:政策端支持力度加大,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技术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正在下沉赋能。”
在AI浪潮下,民营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管理也迎来变革。GE医疗中国副总裁、非公医疗业务总经理戴红东认为:“在AI等数字化技术赋能医疗重构的时代,非公医疗要抓住时机提升临床技术和服务水平,降本增效,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为此,先进的设备、配套智能化服务及前沿的管理理念,将赋能其差异化、专科化发展。”
需求端来看,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中国医疗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同时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面对更加精细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一些民营医院也探索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多样化手段提升用户黏性与品牌影响力。
以慢病管理为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比18.7%,慢性病、康复照护、老年护理等服务需求激增。未来10年,预计每年新增慢病患者超千万。一些高端医院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从精准筛查、精准诊断,到精准治疗、精准管理,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健康服务。
丽滋卡尔医院创始兼董事长刘向丽认为,未来医疗的核心,不再是‘哪里能治病’,而是谁能管理健康全生命周期。
经历了行业变革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民营医院或许已经找到了更为清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