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呼吸困难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对于轻症患者来说,使用氧疗或无创通气是维持其血氧饱和度的有效方法。而那些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就得通过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让呼吸机出马,开展针对性的呼吸支持治疗。连着呼吸机,接通氧气的这根透明软管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一、可视化喉镜助力插管
如何顺利插管,让患者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是一项技术活。首先,需要创造插管条件,麻醉医师或护理人员会给患者注射麻醉药品。从此时开始,插管就进入了“黄金90秒”,医生需要在90秒内完成插管,否则就可能导致患者缺氧,甚至引发心脏骤停,重者致死。
接下来就是找到气道的位置,医护人员打开患者口腔后,会置入一个喉镜找寻两条声带中间的一个七八毫米的小洞:声门,透明软管穿过它就能滑入气管,成功“着陆”,完成插管。
插管示意图
虽然ICU里的医护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但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找寻气道位置这个步骤上却也有些提心吊胆。面对护目镜起雾、插管视野不佳等小插曲,为了看得更清楚,他们往往会在使用喉镜插管时离患者气道更近,传染风险将大大提升。“好在可视化喉镜技术已实现了这一心愿,本身自带的实时传输画面屏幕让喉镜更好地成为了医生们的“眼”,不但让插管视野更好,还不必再为看清而凑得太近。”距离不仅产生美,更产生了“安全”。为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抢时间、穿越插管火线助了一臂之力。
可视化喉镜技术示意图
国械注进20172227144
二、呼吸过滤器保护医患双方
安全穿越插管火线,为患者成功装上呼吸机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在插管环节没能得逞的新冠病毒此时又伺机在呼吸机中“搞事情”,妄图通过患者呼出气体的时机“蒙混过关”,进入空气环境中,达到扩散传播的险恶目的。
呼吸治支持治疗示意图
为了阻断因呼吸机造成的医护人员感染,呼吸机的吸气和呼吸端分别安排了一套“拦截系统”——呼吸机过滤器。
呼吸机过滤器拦截病毒靠得不是一双“火眼金睛”,而是一种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能隔离病毒,还带有静电,被编织成网状后放置在呼吸过滤器内,能够将试图越界的病毒精准拦截,同时还能通过静电吸附它们,直接“就地扣留”,病毒滤过率可以达到99.999% 。为患者和医护人员默默地保驾护航。
呼吸过滤器示意图
国械注进20162664335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特别是上了呼吸机的重症患者 ,多而粘稠的痰液像是一片泥沼沉积在口腔与肺部,让患者的窒息感愈发严重。因此,痰液又成为了“插管突击队”所面临的又一“拦路虎”。
为了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维持稳定的通气,医护人员需要使用“痰液引流技术”,通过“抽吸”的方式将痰液排出患者体外。
传统的吸痰是“开放式”的,吸痰时必须断开呼吸机接头,将无菌吸痰管伸入患者的气管插管内吸痰。在这一过程中,痰液往往会接触到空气,或是由于患者呛咳等原因被医护人员直接接触到,造成病毒的近距离接触。根据研究发现,每次断开呼吸回路,携带病原体的悬浮颗粒可扩散到周围2米的距离,ICU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是普通病房的13倍。
吸痰技术示意图
有没有一种全封闭的吸痰方式能够从源头上避免病毒钻空子传染呢?
它的名字正叫做封闭式吸痰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全程封闭,无需断开通气的吸痰方式。医护人员只需将封闭式吸痰管头端接头连接气管插管,带有薄膜防护套的中间接头接到呼吸机管路,尾端接头连接负压吸引管,“三管齐下”,患者的痰液就会顺着管路慢慢流到积水瓶内,而不是暴露在空气中,减少了病毒的传播风险,让医护人员的安全又多了一层保障。
结语
除了必须的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N95口罩、手套等防护之外,可视化喉镜、封闭式吸痰系统、呼吸机过滤器等组成的“守护者联盟”也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让藏在细小环节蠢蠢欲动的新冠病毒终是无计可施,也帮助了前线的医护人员得以告别“插管突击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