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世界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打破了人类自然孕育生命的历史,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生育的希望。这之后,辅助生殖技术持续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人延续后代和提高生育文明的重要手段。然而,这种技术需要参与者提供健康的精子、卵子,如何精益求精、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成为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当地时间12月16日,《Nature》发布了一篇题为“Reconstitution of the oocyte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with transcription factors”的报告,为不孕不育患者打破难以生育的“魔咒”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小鼠卵母细胞的发育,揭开了调控卵母细胞生长的基因网络的神秘一角,确定了8个足以触发卵母细胞生长的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可直接将多能干细胞转化为卵母细胞样细胞,并且转化后的细胞能够像卵母细胞一样受精和分裂。
九州大学医学部教授Katsuhiko Hayashi说:“来自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是生殖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宝贵资源。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无需侵入人体便能得到大量卵细胞的新颖手段,干细胞可以直接转换为卵母细胞样的细胞,而无需遵循自然发生的相同步骤顺序。尽管这一技术应用在人类身上尚且为时过早,但是小鼠实验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苗头。” 事实上,步入21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已经在辅助生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早在2003年,Hans R. Scholer在《Science》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报告,提出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可体外经诱导分化产生卵子样细胞,在学术界引起了一阵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