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手术百年传奇
人类永远都在突破与创造中前行,医学的发展同样如此。
心脏是决定着我们生存的重要器官,然而,它却是柳叶刀最后被攻克的人体部位。
现如今,人类已经可以十分从容地靠手术来纠正畸形的心脏,3D打印心脏的技术也渐渐成为现实。
出生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你或许很难想象那样一个时代:一旦心脏出现问题,人类的生存就只能听天由命。
而这样的事情,仅仅发生在70多年前。
“在心脏上动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
19世纪,外科学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柳叶刀已经深入人体的四肢、腹腔,甚至大脑,手术品种可谓是百花齐放。
在大量的手术实践后,医生提出了外科手术的两个“金科玉律”:手术刀触及的器官必须静止、手术视野清晰无血。而在心脏上动刀子,恰恰是这两个原则的悖论。
心脏与生俱来的跳动,可以说是我们生命的象征,然而这在当时的外科医生眼里,却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心外科手术的发展停滞不前,人们对心脏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无法触及的“禁区”,自然会让人们心生敬畏。
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之父"的奥地利医生比尔罗特,就曾经下过这样的"魔咒":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当然,这个“魔咒”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
仅仅在其去世后不到三年,一位德国法兰克福的外科医生雷恩,便成功地为一位心脏外伤的病人进行了缝合。
1896年9月7日凌晨三点半,警察送来一名重患:一名22岁的小伙子被刺中心脏,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搏不规则,衣服被血浸透,情况十分危急。
或许是顾虑到大师的训诫,直到9月9日,病人已经十分虚弱,再不救就只有等死了,雷恩才决心冒险一搏。
雷恩记录道,“我决定进行开胸手术,发现心包内持续有血流出。扩大心包伤口,清除了陈旧的血液和血块,发现右心室上有一个1.5厘米的伤口……我决定缝合这个伤口。当缝合至第三针后,出血得到了控制,脉搏心率呼吸都得到了改善……这个手术无疑证明了心脏缝合修补的可靠性。”
在那个没有心脏外科专业医生的时代里,心脏受伤居然不死,这堪称是一种奇迹。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位病人成为了当时报纸上的头版人物之一。
在以后的十几年中,雷恩共进行了124例心脏外科手术,手术成功率是40%,而在此之前,心脏受伤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
1940年10月6日,我国的张超昧医生成功救治了一位右心室刀刺伤的军人,这是西医传入中国以来,首次有人做心脏手术。
这位在当年只有27岁的医生,为我国的心外科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张超昧妻子为其画的油画
不过在当时,虽然心脏遭受外患的人终于能看到零星的一点希望,可是面对一个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孩子,医生们还是束手无策。
蓝色婴儿终于得到拯救——
一个黑人木匠改变了心脏外科手术史
1944年,一个让医学界沸腾的消息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传开了:知名外科医生布莱洛克将要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心脏外科手术,拯救一个“蓝婴”的生命。手术当天,很多外科医生都激动地赶去现场围观,让他们困惑不解的是:在手术的过程中,一个黑人小哥始终站在布莱洛克医生的身旁。甚至,当布莱洛克遇到不确定的情况,还要向这位黑人小哥请教。
托马斯在指导手术
改写“蓝婴”命运的故事就要从这位黑人小哥说起。
这位黑人小哥叫托马斯,他原本是一名木匠,可遇上经济大萧条,他失业了。
由于从小喜欢医学,1930年2月,经朋友介绍,托马斯成为了布莱洛克医生的实验室助手。
在那个种族隔离的年代,布莱洛克最初只能以清洁工的名义雇用他,但由于托马斯天赋过人,进实验室后不久,他就凭着自己过硬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成为了布莱洛克无可替代的助手。
后来,他们二人一同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这里,他们二人有幸遇到了另一位医学伟人塔西格。
1943年,塔西格向他们讲述了让她头疼不已的“蓝婴症”,这是婴儿期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皮肤常呈蓝紫色。“蓝婴”们一旦患病,身体就会越来越虚弱直至死亡,在当时,死亡率是100%。
她目睹和倾听了太多家长们产生的丧子之痛,她不想让这样的人间惨剧继续下去了。她表示,自己研究了很久,认为这种病的症结在于通往肺部的主动脉被堵塞了,唯一能解救患儿的办法是通过外科手术,让其肺部得到更多的血液。
布莱洛克和托马斯沉思片刻,忽然想到他们的一个动物模型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验证此前方法的有效性,在托马斯接近两年的实验室工作里,有200只狗参与了他的实验。除了不断试验外,托马斯和布莱洛克还设计了专门的外科手术器械。
当天早上,护士把一个极度虚弱的“蓝婴”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手术室。
基于托马斯有过给狗做手术的丰富经验,这一次,托马斯不仅是布莱洛克的助手,更是他的指导者。
当手术结束后,婴儿嘴唇的颜色由深蓝色转变为粉红色,整个医学界都被震惊了,这项手术后以布莱洛克、塔西格的名字被命名为B-T分流术。
这一开创性的手术,成为医学界主流认可的心外科手术的正式开端。在第一例“蓝婴”手术顺利完成后,布莱洛克又为1000多名符合条件的婴儿做了这项手术。
回顾我国对此技术的引进,1953年,石美鑫教授首次用B-T分流术给一位患者成功实施了心脏手术,与世界上第一例相隔仅九年。
38年后,石美鑫教授和这位患者再次相会,在当时做手术的医院大门前留下了下面这张合影。
毫无疑问,B-T分流术的出现,让很多心脏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改善,但这毕竟是阶段性的产物,能救治的群体是十分受限。外科医生的手仍然只能停留在心脏之外,无法打开心脏,进入其内部进行确切的修复。
冒着99.9%职业前途被毁的风险心外科“魔咒”在他们的冒险中终于彻底摆脱
即便有了B-T分流术,如何突破无血术野的手术原则,也依然让外科医生束手无策:只有充分的暴露、仔细的止血才可以给外科医生必要的冷静,使他们可以在手术台上清晰地思考,有序地操作。如何避开血流的干扰,安全地打开心脏呢?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的医生自然是回避的,然而,任何年代都不乏那些富有智慧和想象力并且勇于实践的人,来自加拿大的外科医生比奇洛就是其中之一。
或许是受加拿大常年冰天雪地的灵感刺激,比洛奇做了一系列动物的低温麻醉实验。他发现体温下降,身体对血液氧气的需求减少,血流变慢,心脏有可能出现短暂停跳。
在这个时间内,外科医生就可以打开心脏做手术,然而时间最多只有六分钟,他的方法很快就被应用到心脏手术上。
1952年9月2日,刘易斯和李拉海医生利用低温手段,在不足6分钟的时间里,成功地为一位患者实施了心脏实质缺损的缝合手术,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心内直视下的手术。
这项技术很快也被应用到了我国的心外科,仅四年后,傅培彬教授就利用此手段实施了动脉瘤手术。
整个20世纪50年代,这样的手术进行了多例,很多患者因此得救。
然而,如何超越心脏手术的时间限制,依然是困扰着医生们的难题。
这时候,李拉海冒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如果你有一个病人,你也可以有一位捐献者,用捐献者的血供应在病人体内循环,你就可以在心脏上面做手术。其间,患者的心脏将处于停跳状态,李拉海将这一方法称为活体交叉循环技术。
李拉海
自然,运用活体的方式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也给绝望中的患者父母一丝曙光。
1954年,李拉海用活体交叉循环技术为先天心脏畸形的肖恩等45个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心脏手术,28个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挽救。
多年之后,头发已花白的肖恩面对记者的采访,无比幸福和骄傲地介绍着,“这是我的儿子和他的妻子,这是我的孙女和孙子,我基本上以健康的身体状况做完了我这一生当中想做的事情。我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我拥有我想拥有的一切。”
即便李拉海的想法在如今看来也是那样惊心动魄,但他冒着毁掉职业前途的风险做出的惊天之举是值得的,不仅挽救了当时濒临绝境的心脏外科研究,更是让那些处于死亡边缘的患者重获新生。
1958年,人工心肺机正式研制成功,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同年6月,苏洪熙医生首次在我国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
苏洪熙教授在读书
可以说,人工心肺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千百万的心脏重症患者因此受益。
直至此时,心外科的医生们才彻底摆脱了比尔罗特的“魔咒”,从此步入光明之旅。
打破阴霾后,心脏手术的类型日渐丰富起来,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心脏瓣膜植入、心脏搭桥、心脏移植等多种手术,手术设备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的人保住了他们的“生命之源”。
在《手术两百年》这个纪录片里,第五集“打开心脏”的尾声中如此说道:
“这是一个异想天开者的世界,在和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医生要与陈旧的观念对抗,也要与匮乏的想象力作战,在无数的障碍、挫折和失败面前,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坚持。”
感谢那些带领医学逐步摆脱黑暗与蒙昧的坚持者们,谨以此文向那个时代伟大的人们致敬。
来源:健康界作者:一号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