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经济体下,中国通过RCEP联合东盟十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通过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连接欧盟26国,重新塑造中美欧大三角新的格局!
疫情时期全球经济复苏之际,新签订中欧投资协定对医疗领域又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中欧投资协定的第一年—— 2021医疗企业将遇到哪些挑战和机遇?
01“新贸易、新医疗、新起点”
医疗界人士,普遍对中欧贸易协定并不敏感。但是中欧贸易协定可能在未来的三五年,甚至十年,深刻地影响中国医疗市场的走向。
也许“由于中欧贸易协定影响......”将成为我们描述行业发展状态最常用的开篇句式。
新贸易:加速“双循环”格局
受疫情影响,已延续30多年的全球化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让跨国公司、本土医疗企业看到新的海量机遇。
中欧投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随着进一步扩大开放,欧盟26国跨国医疗企业将提升以中国为中心,“在中国、为全球”的能力。
双方互利之下,国内与国际市场实现更好联通,成为一个更开放、更具韧性的经济体。而中欧投资协定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
新医疗:放宽外资办医限制,推动商保落地
中欧投资协定中明确提到的一点是:
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资投私立医疗的限制,有了彻底的改变。
未来随着外资医院大举兴办,必将大力推广商保。商业保险可能是最先受益的行业,它将成为医保真正的补充机制。
其次消费医疗也有望部分纳入商业医疗保险的范畴,未来私立医疗将会受到欧洲产业资本的冲击和洗礼,带来另一波产业升级,迎来新生。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中欧投资协定为欧洲投资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中国市场准入,针对私立医疗,使我们的企业得以增长,创造就业机会。”
新起点:医疗开放3.0时代
如果说2008年到2020年底是中国被美国针对的2.0转折时代,那么《中欧投资协定》将开启中国医疗全面开放的3.0时代。
▲29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在29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汪文斌表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是当前中欧经贸关系最重要的议程,为双方企业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欧投资协定》之下,打造公平竞争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欧盟企业入华:
双方扩大投资,加速医疗领域研发:
推动国际布局,加速区域合作:
摆在中国资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是大浪淘沙被拍在了沙滩上,要么就必须选择走向星辰大海。
——中国开放迈向3.0时代的野望
02未来全球市场“三足鼎立”弱美国化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联手,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听到消息第一反应就是“不敢相信”。
过去三年,美国一直忙于与中国的贸易战,在全球两大经济体的战火之下,所有个体都惶惶不安。
中美之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关系:美国众议员组建“中国行动小组”、公布“对华战略”、对中国企业极限施压...
这一系列操作标志着美国对华的对抗态度正在全面升级。
作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医疗行业自然也无法免遭波及:
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中美“脱钩”似乎正在从呼声逐步变为现实,华为和tik tok先例之下,整个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的主流战略路线 — — “出海”,受到了挫折。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既然注定不能避免,不如直面生存议题: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下,处于相对弱势一方的中国,要如何应对?中国医疗行业在大国博弈的硝烟下,将受何影响又该如何走好下一步?
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需要欧盟,让美国无法在全世界孤立中国。
《纽约时报》也说:协议的签订将会是中国地缘政治的大胜利。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协议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意义,同时还有政治上的意义。
“7年马拉松”落幕,未来全球市场“三足鼎立”
中美贸易战爆发开始后,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按下暂停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开始慢慢脱离中美谈判的轨道。
双方高层的领导人更加积极地推动了双边谈判:
新冠疫情之下,在美国对Tik Tok和华为步步紧逼之时,中欧双方已经进行了长达十轮谈判。
最终,这场七年的“马拉松”式谈判在新年钟声敲响前画上了句号。
未来在RCEP、中欧投资谈判上,中国、北美、欧盟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三个引擎,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03投资流动加速2021
疫情开启,医疗健康领域成为最先被波及的板块。
全球后疫情复苏之下,中欧投资协定的签订伴随“医疗”领域在一级市场成为风口,大量的资本涌入这个板块,未来将成为投资机构“撒钱最多”的赛道。
其实,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在中国市场上,医疗资本就已经持续火热,研发管线堪称“火爆”。
数据显示,2020年医疗健康领域共计有61家公司实现IPO,相比2019年增长48%。
其中,有48家选择登陆科创板,占比接近 80%。包括生命科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公司“神州细胞”、拥有多项疫苗专利的“康希诺”等企业均成功 IPO。
其中复旦张江、君实生物、康希诺、再鼎医药为二次上市。
备受资本宠爱的百济神州2020年还创造了全球生物医药历史上最大一笔股权投资,或也是投资机构看好其在科创板上市后的增长潜力。
而外资对中国医疗企业的投资似乎从不吝啬。
2020年8月11日,联拓生物(LianBio)宣布正式成立,首席执行官黎兵博士。而其创立者却是超20年专注大健康领域的美国老牌投资机构Perceptive Advisors。
成立第一天联拓生物已经“配齐”了全套管线、合作、资金、研发等,而且合作方包括全球顶尖企业。
-
8月11日,获得MyoKardia的FDA突破性疗法创新心肌病靶向药mavacamten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开发和商业权益;
-
8月13日,获得BridgeBio超20种管线产品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优先使用权;
-
11月19日,与辉瑞达成合作,携手推动其创新药物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和上市。
2021资本加大“组局”
中欧完成投资协定谈判,为疫情阴霾笼罩下全球经济注入强心剂。
为欧盟医疗企业提供了在中国开展投资的重大机遇,报道称,包括诺华、赛诺菲、默克、诺和诺德...欧洲公司都会从中受益,
瑞士制药公司诺华CEO Vas Narasimhan表示:“此前针对中国市场,诺华打造区域为导向管理架构,用以应对产替代,政策,法规变化,推动诺华在中国区的业务扁平化。
此次贸易的开放将推动主要产品的市场与未来投资,皮肤病药物Cosentyx预期未来有50亿美元的增长动力”
法国药企赛诺菲CEO Paul Hudson表示:“在协议达成一致不久后,公司就进行两笔加码免疫学领域的交易,让投资者看到了公司为了转型做出的努力,也是为了迎接新的全球格局。
新格局下,未来公司继续围绕特药(免疫、罕见病、血液、神经、肿瘤)和疫苗业务单元任命更具针对性的管理人员,继续重点开发数字疗法等新技术,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
德国默克现任CEO Stefan Oschmann表示:“随着中欧投资协议落幕,对于默克药品上游商是意外的福音,公司未来将以扩大其在免疫肿瘤学领域的产品布局与投资。”
丹麦诺和诺德CEO 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表示:“新环境下加速糖尿病领域的差异化,未来将有更多资本融入。”
本土医疗企业中,中欧投资协议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将发散到整体领域,作为医用敷料头部的奥美医疗、稳健医疗、振德医疗,已经开始率先直接受益,出口大涨...
不论怎样,2021年,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中欧投资协议的落地即带来了空前基于,也必将使各大医疗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