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创新创业大赛报名结束
48
天
16
时
37
分
登录
/
注册
首页
医械创新资讯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技术/产品
创新企业/机构
创新创业大赛
专访
活动资讯
投融资服务
获奖项目融资
初创项目
成长项目
创服专家
投资机构
创新服务
供应链管理
产品设计代工
实验与注册
专利与人才
创服基地
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简介
最新通知
大赛报名入口
历届决赛获奖名单
创新周
观众报名
历届创新周活动
申请联合承办及合作
网络学院
首页
医械创新资讯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技术/产品
创新企业/机构
创新创业大赛
专访
活动资讯
投融资服务
获奖项目融资
初创项目
成长项目
创服专家
投资机构
创新服务
供应链管理
产品设计代工
实验与注册
专利与人才
创服基地
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简介
最新通知
大赛报名入口
历届决赛获奖名单
创新周
观众报名
历届创新周活动
申请联合承办及合作
网络学院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用户名
密码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登录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登录
账号
密码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
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手机号码
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马上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医械创新资讯
首页
医械创新资讯
行业资讯
正文
创新、下沉、出海...大浪淘沙,“后集采”时代的国产神经介入械企
日期:2023-11-16
浏览量:2005
2021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预计 202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和省级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达5类以上,目前各省份及联盟医用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经验化、常态化。
人工晶体、脊柱植入物、体外诊断试剂等高值耗材加快国产化。区域性集采将经验化、成熟化,突破难集采、疗法渗透低、进口市占比高等问题,逐渐由药品、低值耗材过渡到高值耗材。
神经介入区域性集采在浙江、河北陆续落地,神经介入市场进入国产化加速放量阶段。
在经历集采的洗礼中,神经介入领域,从2020年的商业化探索到2022年得到迅猛发展,头部企业兑现了业绩增长的承诺,实现了营收翻倍增长。同时,该领域成长的逻辑仍然存在,预计其后续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01
国产化率不足
10%,
神经介入
械企逐鹿百亿市场
在医学上,神经血管疾病的三大领域,即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中,脑卒中细分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19年中国脑卒中患者人数达1480万名,包括1190万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90万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患比例为8:2。换句话说,缺血性医疗器械市场最大。
我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起步较晚,渗透率低,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卒中治疗渗透率仅为1.7%,相较于美国的11.8%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神经介入技术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前沿关键技术,相比于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神经介入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且恢复快的特点。
据了解,我国神经介入行业当前市场规模约100亿元,随着介入治疗技术日渐成熟、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神经介入市场规模有望在2028年达到400亿元以上。
神经介入产品分为三大类:通路类、出血类、缺血类。通路类是介入手术的必须耗材,起建立输送通路的作用;出血类用于封堵畸形血管,治疗脑动脉瘤,以及封堵颅内血管破裂处;缺血类则用去取栓,疏通血管。细分来看,神经介入产品再分为,缺血性取栓器械、缺血性预防器械、出血性治疗器械、颅内动脉狭窄治疗器械、血管通路器械。
目前我国神经介入器械市场主要由美敦力、史塞克、microvention和强生等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化率仅约为10%
。即使是竞争激烈的通路类器械,国产化率也仅达到30%。
出血类神经介入市场核心关注颅内动脉瘤,出血类器械主要分为两类:栓塞弹簧圈和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弹簧圈集采后长期看,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拥有更大适用范围、更小复发率和成本更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6年我国颅内动脉瘤患病人群将达到8800万人,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临床认为破裂概率约为10-15%),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将高于70%,这一细分领域仍在增长。
弹簧圈市场百舸争流,加奇生物(沛嘉医疗)持续优化解脱方式推出多代产品、归创通桥积极拥抱集采;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市场微创脑科学Tubridge®唯一进入集采,艾柯医疗LATTICE布局高端线,性能全球领先。
缺血类核心病种为AIS,以及容易导致AIS的ICAD。临床现状AIS普遍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时间窗口限制了诊疗效果,机械取栓能有效解决此临床难题。2026年缺血性脑卒中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73亿。
AIS中组合取栓是未来的主流方式,其使用到的取栓支架、抽吸导管为关注点。ICAD中颅内支架目前占半壁江山但载药球囊份额有上升趋势。取栓支架艾柯医疗性能领先,心玮医疗注重缺血类全流程防治,已有多年耕耘。
02
集采初见成效,
国产替代“东风”将至?
10月18日,江苏省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开展省第九轮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数据调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针对神经介入支撑辅助导管(中间导管)、微导管(弹簧圈输送)、颅内球囊扩张导管三类医用耗材开展数据调研,本次调研数据将作为江苏省第九轮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依据,填报产品视为企业参与江苏省第九轮耗材带量采购申报。
实际上,浙江省早在21年就已进行了带量采购微导管的工作。2021年9月,浙江省开展了神经介入专用微导管的带量采购工作,并且进口与国产生产商均有中标。采购分为平台在线与非平台在线两组。神经介入微导管分为1组与2组,1组为平台内在线交易进口产品,2组为国产产品和非平台内在线交易进口产品。采购结果降价温和,但进口依然占据主要市场格局,采购量超过90%。这次浙江集采对整体市场格局影响温和,降幅符合预期。
浙江省21年的微导管集采并未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国产产品获批相对较少,未对进口品牌造成冲击。但到了2022年,国产神经介入产品如微导管等开始迎来爆发期,仅25款神经介入产品在2021年获批,而到了2022年已超过120款。
业内人士统计,在2022年神经介入领域获批的产品中,球囊类占比20%、中间导管占比19%、微导管占比14%,共计63款通路产品占比52%。
这些产品包括取栓支架、抽吸导管、弹簧圈、微导管、中间导管、远端通路导管和颅内球囊扩张导管等,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目前情况显示,微导管已经“泛滥”,仅在2022年就有10款微导管获得批准,总共获批数量高达40款。这也意味着,江苏省微导管等产品集采时,国产产品预计会更大规模地以量换价,极大地挑战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市场份额。
实际上,带量采购已经在神经介入市场中覆盖了通路类、缺血类和出血类三大领域。在出血类产品中,动脉瘤的神经介入治疗主要使用弹簧圈和密网支架。但是无论是国产化率只有13%左右的弹簧圈,还是被纳入“创新医疗器械”范畴的密网支架,都已被纳入带量采购的行列。
今年4月10日,河南省三级公立医院耗材联盟进行了6种神经介入类耗材的带量采购。其中,作为目前国际上治疗巨大复杂动脉瘤先进技术的密网支架,国内仅有6家企业的产品获批。
而这其中微创神通的Tubridge为首个进入绿色通道的密网支架产品,艾柯医疗的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去年10月作为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均是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有市场人士观察,集采政策初见成效,2020—2022年集采政策仅仅主要覆盖弹簧圈一类单品的情况下,国产四家巨头份额占比就由3.85%迅速提升至17.00%,预计在陆续进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取栓支架等高耗领域后,神经介入市场的国产替代率将持续攀升。
03
“后集采”
时代
,
企业选择创新、下沉、出海
集采作为当前神经介入行业主旋律,危机与机遇并存。过去几年,出血性神介器械弹贵圈已在多轮集采环境下价格大幅压低,同时从微创Tubride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首次进入集采范围未看,带量采购进程已经开始蔓延到了创新器城领域,未来不排除最终所有神介器械均会被纳入集采目录。
在“后集采”的大环境下,该领域公司又将如何应对呢?华安证券给出了三点建议
:1、持续创新:新产品、新术式、新材料等持续研发投入,“跑”在集采之前;2、赛道拓展:横向拓展新产品线,平台化转型,分散系统性风险;3、防治一体:转移刚雷治疗占比、提出“预防”等全流程治疗周期的理念。
“跑”在集采之前,拥有持续研发管线和产品落地的归创桥通,公司未来3年内将实现28款神经介入产品获批,且神经介入板块收入增速已连续两年突破100%,2022年在疫情的影响下神经介入板块仍达到2.33亿收入。
沛嘉医疗(加奇生物)拥有齐全的产品线,不仅有品种数量最多的弹簧圈产品(4个),还在过去一年内上市了4款缺血性产品补齐管线,分散弹簧圈进入集采对公司造成的冲击。
心玮医疗转移刚需治疗占比、提出「预防」等全流程治疗周期的理念,立足于心脑同治、打通神经科和心脏科的科室融合,从源头上预防,打造了防治一体的缺血性脑卒中解决方案。
拥有高端产品线的赛诺医疗,注重专精特新领域、高举高打,自主研发全球首个自膨式颅内药物,推出首款带有双系统释放的抗血栓涂层支架,受到了临床上的高度关注。
微创脑科学(微创神通)布局出海,开拓海外市场,并在海外的团队建设、合作标的等拥有一定成绩。目前,其海外收入已突破2000万,自研产品已在7个海外国家实现商业化。不仅在欧洲、日本等Top级市场取得了喜人的进展,还在美国等出海高地实现弹簧圈获批、建立子公司和设立北美营销团队的成绩。
丨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参考华安证券
上一篇:
eRPS系统注册申报申请表中IVD产品分类编码应如何选择?
下一篇:
28家医疗技术巨头裁员超18000人,背后缘由为哪般?
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融资超7亿!可穿戴血糖传感器贴片完成C轮
波士顿科学TAVR瓣膜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行
迈瑞,销售薪酬人均69万,研发人均46.5万!
九州通,成立医疗器械公司
23省联盟!5类耗材集采启动
媒体品牌合作
姓名:
电话:
公司:
需求: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