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的“黑马”阶梯医疗宣布完成3.5亿元大额B轮融资,创下国内该领域单笔融资最高纪录。启明创投、奥博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等头部机构的加码,不仅印证了资本市场对脑机接口赛道的信心,更标志着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作为国内首个完成注册性型式检验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企业,阶梯医疗的技术突破令人瞩目:其自主研发的超柔性电极尺寸仅为头发丝的1/100,植入体体积比Neuralink缩小一半,且手术创伤低至3毫米微孔。凭借这些优势,公司已与多家顶尖医院合作完成50余例临床试验,计划2025年启动长期埋植前瞻性试验,剑指2026年产品上市。阶梯医疗创始人赵郑拓更直言:“未来脑机接口将颠覆人机交互效率,甚至联合大模型与机器人,探索智能化协同的新路径。”
2025年伊始,我国脑机接口领域便接连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1月3日,脑虎科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合作的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利用国产原创的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技术,开展了高精度实时运动解码和语言解码的临床试验研究。一名脑损伤患者在脑海中构思出“2025新年快乐”这句话,计算机成功解码后,向机械臂发送指令,使其做出心形手势。这标志着全球首次通过思想传达新年问候,开启了脑机接口技术在情感表达领域的全新应用。
一周后,北京率先发布《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 - 2030年)》。仅隔两日,上海也发布《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 - 2030年)》。我国两大脑科学中心——一北一南,几乎在同一时间制定了新一轮“五年规划”,为脑机接口产业的未来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
图:摄图网
1月13日,国家药监局确定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 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脑电数据集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推荐性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订计划,并予以公示。这表明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标准制定与监管体系也在加速完善,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策利好频传,背后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 2040 年,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规模有望攀升至 1450 亿美元,中国在其中预计将占据重要席位。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庞大且令人惊叹的潜在市场规模。摩根士丹利去年 10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仅美国市场,脑机接口的潜在总规模就高达约 4000 亿美元。再看全球市场,光大证券数据表明,2022 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 17.4 亿美元,但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3%。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未来十年,脑机接口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领域。
技术层面,2025年开年即现里程碑:除上海脑虎科技与华山医院合作,首次实现患者“意念对话”并操控机械手比心外,在刚刚结束的CES 2025上,马斯克又宣布Neuralink已为第三位患者植入了脑机接口设备,且目前三位受试者都状况良好。在2025年,Neuralink计划还将再进行20-30次设备植入试验。
尽管脑机接口产业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实际发展进程中,诸多难题仍亟待解决。其产业价值吸引了行业人士与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促使他们加速在该领域的投资布局,可真正落地的成果却极为稀少,至今尚未诞生一款能够大规模普及的爆款产品或应用。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指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技术成熟度是关键,实时性和准确性仍有待提升。其次,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限制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此外,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是商业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如何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避免技术滥用,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公众接受度也至关重要,需要让社会全面理解这项技术的价值及潜力,消除误解与疑虑。”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也认为,脑机接口技术虽有进步,但在信号精准采集与解读、设备长期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距离大规模可靠应用还有差距。从市场层面来看,消费者对该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参差不齐,产品的市场教育和推广尚需时日。此外,伦理道德争议、法律法规空白等问题也制约着行业的快速扩张。因此,尽管行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但要实现全面爆发,仍需时间沉淀与多方共同努力。
尽管资本与政策双重驱动,脑机接口的商业化仍处于早期。目前全球尚未出现爆款产品,多数企业聚焦医疗场景。阶梯医疗短期目标明确:开发语言重建、人工听觉等产品,解决瘫痪、脊髓损伤等刚性需求。长期则瞄准数千通道系统,探索人机交互革命。
非医疗领域同样暗流涌动。华为、Meta等巨头布局消费级应用,试图将脑机接口变为下一代交互入口,替代键盘、VR设备。盈趣科技已在北美销售脑电波监测头戴设备;科大讯飞联合高校攻关脑机协同智能。但业内共识是:医疗级产品因监管严格、需求明确,可能率先突破;消费级市场则需攻克成本、安全性与公众接受度难关。
在全球竞争中,中国企业展现出独特优势。阶梯医疗的电极技术、微型植入体设计已比肩Neuralink;上海脑虎在柔性电极领域取得突破;北京推动的“产研医”协同模式,加速技术转化。更重要的是,中国庞大的患者基数为临床试验提供沃土——全球超6000万瘫痪患者中,近半数在中国。
然而,隐忧犹存。海外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垄断专利,Neuralink已启动多轮人体试验;国内企业虽在部分环节领先,但芯片、算法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阶梯医疗投资人王国玮坦言:“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是终极目标,这需要时间与生态协同。”
脑机接口的终极想象,是重新定义人类能力边界。赵郑拓预言:“未来人类或通过脑机接口直接调用AI算力,实现认知增强。”而政策制定者更看重其战略价值——谁能掌控这项技术,谁就能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乃至国防领域占据制高点。
对中国而言,阶梯医疗的3.5亿融资与京沪政策联动,或许只是序幕。随着技术成熟、资本涌入与生态完善,脑机接口的“中国方案”正浮出水面。这场竞赛的终点,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一场关乎人类如何与机器共生的进化实验。
高德红外(002414):成功研发65000通道脑机接口芯片,技术国际领先。
奥普光电(002338):参与“面向脑机接口的机载战场图像信息获取系统”项目,具备原理性研究能力。
佳禾智能(300793):拥有脑电波采集通信系统相关发明专利,布局脑机接口硬件设备。
汉威科技(300007):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在新型柔性触觉传感器类脑交互方面有技术布局。
诚益通(300430):设立脑机接口植入式生物实验室,推动技术突破。
力合科创(002243):参股微灵医疗,研发医疗级全植入式无线脑机接口系统。
汤姆猫(300459):开发情感陪伴大模型,专注脑机接口在互动娱乐领域的应用。
复旦复华(600624):技术已帮助残障人士恢复部分运动功能,未来潜力巨大。
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传递之目的,仅供参考。本文不对投资及治疗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为保障双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创新网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负责。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