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局之下,亟需构建全新的认知格局,重新审视那些已深度国产化的跨国企业,赋予他们“新中国企业”的称号,将全行业对其的身份认可与落实,切实转化为其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念与动力。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美方对中国关税加征累计已超145%。前不久,美方再次发布公告,宣布部分产品将不再纳入“对等关税”范畴,贸易博弈的复杂性进一步凸显。
在这场供应链震荡中,医疗器械行业因技术壁垒高、产业链长,且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受冲击最显著的领域之一。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核心零部件的全球化供应问题,或许将从“成本压力”演变为全行业的“生存挑战”,在这个过程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巨头,都难以独善其身。
壹
核心零部件的行业“之困”,
关税加征潮下的供应链震荡
近日,中国商务部对CT球管的调查将行业核心零部件供应问题推向台前。调查直指美印企业通过低价倾销挤压本土产业空间,而更深层矛盾在于——高端CT球管国产化率不足。换言之,这不仅涉及跨国企业,本土医疗设备厂商同样承受着进口零部件成本激增与供应链中断的双重压力。
有数据显示,国内80%以上的CT球管依赖美国万睿视、飞利浦旗下当立(Dunlee)等海外供应商,替换市场进口占比90%。以联影为例,尽管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其已具备一定的球管自产能力,但其CT产品用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等核心部件仍以外购为主,主要就是来自包括上述三个品牌在内的境外供应商。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无论内外资,几乎所有厂商的医疗设备在核心零部件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口依赖。高压发生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 CT 设备成像质量的高低,目前国内生产的高压发生器在稳定性和精度方面,与业内先进产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许多企业为了确保设备性能,不得不选择进口产品。
除了CT,我国高端影像设备核心零部件磁共振设备中的超导磁体、直线加速器中的加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同样受到关税加征和供应链中断的影响。
贰
在众多企业深陷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困境之时,以GE 医疗为代表的跨国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已布局全球供应链,以降低对单一地区供应的依赖,确保供应链安全。依托全球化网络与本土化布局,GE医疗中国超过 30 余年的国产化深耕正展现出独特优势。
作为进入中国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国产化布局最早、成果最多的跨国医械企业之一,GE医疗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与原航天部和卫生部合资建设了首个本土工厂“GE医疗航卫”(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目前,GE医疗在北京、上海、无锡、天津、成都、深圳设有六大生产基地,构建了从普惠到高端全覆盖的全面国产能力。
此外,GE医疗在中国销售设备中95%实现本土生产,主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85%,轴承、探测器、球管、超导磁体、线圈、超声探头、麻醉机、心电、监护等核心零部件均已实现国产。其中,CT球管从2021年起国产,且正在加速全系列球管以及更多关键零部件的国产。
这种策略正在改变行业游戏规则。当多数企业仍在应对进口零部件关税冲击时,GE医疗通过六大生产基地构建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产业生态圈,已将国产化从“替代进口”升级为“反哺全球”——北京工厂生产的CT设备供应其全球60%市场。而天津磁共振基地作为东半球总部,是GE医疗在美国以外唯一既生产磁共振超导磁体,又制造磁共振系统的基地,全球每两台 GE 医疗磁共振系统中就有一台来自天津。其逻辑就在于:用深度本土化对冲关税风险,以全球化网络分散市场波动。
-----
关税加征带来的挑战,本质上是全球医疗器械产业格局重塑的信号。在这场变革中,没有企业能够独善其身,对于整个医疗器械行业而言,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因此,当关税冲击迫使全行业重新审视供应链安全时,排除对抗、积极合作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才是破局最优解。如何借助跨国企业在供应链全球化和本土化方面的强大布局,凝聚更多企业力量,稳定成本及供应链,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链重构的未来走向。
4月13日,GE医疗作为唯一美资企业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获得在国产制造和创新引领方面的认可,随后北京亦庄、无锡发布等官方政府相继转载,其中无锡发布更打出了《这家无锡企业,登上人民日报头版》的标题。
时代的变局之下,我们亟需构建全新的认知格局,重新审视那些已深度国产化的跨国企业,赋予他们新中国企业的称号,将全行业对其的身份认可与落实,切实转化为其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念与动力,与内资企业一道,共筑“自主可控 + 全球协同”的双重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