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京津冀及黑吉辽蒙晋鲁医药联合采购办公室(3+N集采联盟)对议价组人工晶体开展议价谈判工作,19个产品议价成功。
根据规则,官方界定的议价范围为:同分组内符合申报品种资格的实际申报企业数仅为 1 家的产品,以及竞争方式中价格倒挂的产品。
在这19个谈判产品中,
国内厂家:“国产之光”爱博诺德夺得一席;
国外厂家:国际一线品牌爱尔康后发制人,谈判成功5个产品,领先全场;
国内代理企业:华润广东持续发力,凭借强生视力康的代理身份,谈判成功4个产品,加上上轮竞价成功的3个产品,成为目前成功品种最多的企业代表。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集采共选定了53组目录,共172个产品,第一轮竞价、第二轮议价谈判,其中有25个产品竞价成功,19个产品议价谈判成功,也就是说,还有些产品在本次集采中落标(或是没有企业参与报价,或是竞价淘汰、谈判失败)。
据官方发布数据,上轮竞价的平均降幅为达54.21%,最高降幅为84.73%。此次谈判降幅官方尚未发布数据,根据初步估算,平均降幅可达10%-30%。
虽然没有100%中标,但对于全国范围内第一次跨省跨区域医用耗材联合带量采购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旗开得胜!
耗材跨省带量采购,首战告捷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3+N联盟“首战集采”的流程。
从集采进度来看:
4月29日:发文。发布采购文件,邀请相关企业申报集采;
5月9日:竞价。53个品种参与,25个产品竞价成功;
5月18日:议价谈判。当晚公示结果,19个产品品规谈判成功。
“发卷”、“交卷”、“公布成绩”一气呵成,过程仅持续三周。
从降幅来看,5月9日第一轮竞价,降幅最大的品种来自武汉六合恒远投资有限公司,最高限价1500元,报价229元,降幅达84.73%。
医趋势在竞价现场了解到,该产品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品类目录,据不完全统计,共有7-8家企业参与同组竞标,4家报价最低的企业获得中选,市场份额将根据价格高低来依次分配。
根据报量计算,该品种采购金额超8000万元。
根据医保局发布数据,竞价产品共涉及年采购金额6.42亿元,经初步测算,联合采购地区医疗机构一年可节省3.85亿元人工晶体采购费用。
对于3+N耗材集采“首秀”来说,这样的成绩可以称得上是首战告捷。
外企态度:先抑后扬
从两次发布的“成绩单”中,可以明显看出,
竞价环节上:国产厂家较为积极,4个国产厂家共7个产品中标;
谈判环节上:国外厂家较为积极,爱尔康后发制人,共5款产品谈判成功,摘得全场“MVP”。(主要由于国外厂家缺少低端产品,聚焦于高端产品)
从此次谈判结果来看,由于官方尚未发布具体产品降幅,但据医趋势竞价现场了解,部分外企的第二轮谈判降幅明早高于首轮竞价降幅。
可见,价格谈判对外企独家产品还是有一定“威慑”作用,而这样的场景也类似第一次4+7集采,当时只有两家外企(阿斯利康、BMS)中标,但在4+7扩围集采时,这个数字变成了7家。
对于外企的“先抑后扬”策略,我们不妨猜测为,一方面是积极配合政府的集采政策;二则是对3+N中标品种销量大幅提升的信心以及仍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诱惑,从而由观望转而积极参与。
3+N耗材集采= 一次“4+7”+ 一次医保谈判
耗材集采复杂性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此次3+N耗材集采的实践中,我们才真正直观地感受到了耗材集采到底难在哪里。
此次人工晶体相当于整合了一次药品4+7和一次医保目录谈判,对两类产品使用了不同的集采策略:
竞争性产品(≥2家),集采方法为竞价,相当于4+7品种(1家原研,≥2家过评);
非竞争性产品(=1家),集采方法为议价谈判,相当于想要进医保目录的创新药品种。
有别于药品集采的是,4+7一场就可以结束,而3+N需要两场(竞价+谈判)才算结束,这正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另外,医用耗材的编码尚未完全统一,集采方和企业方对于耗材的产品界定很难统一“语境”。
比如集采文件对于规格的界定是这样的:
但企业的产品递交产品介绍却是这样的:
总之,在不同“语境”下,产品之间很难对应。
通过集采透视中国人工晶体产业现状
第一轮竞价,共25个竞价成功产品:
国产厂家中标品种7个,占比28%,其中爱博诺德、蕾明视康、河南宇宙各中2标,世纪康泰中1标;
国外厂家中标品种1个(博士伦),占比4%;
代理企业中标品种17个,占比68%,其中华润广东、珠海祥乐各中3标。
第二轮议价,共19个谈判成功产品:
国产厂家谈判品种1个,占比5%,仅爱博诺德一家参与;
国外厂家谈判品种5个,占比26%,仅爱尔康一家参与;
其余13个产品均为国内代理的进口产品,包括上药控股、华润广东等八家企业,占比68%。
众所周知的是,参与谈判的品种大概率是非竞争性、技术含量高、甚至是独家品种。从这个方面来看,人工晶体的国产替代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对于3+N的“远虑”
这次3+N人工晶体集采引起了业内的广泛争论,也有人对集采结果产生了“远虑”:
一方面,有人认为,人工晶体手术可能一辈子才做一次,而且是用在重要的眼睛上,229元的产品价格患者心里不踏实,毕竟配个眼镜就动辄上千,而且,价格的压缩也可能会影响器械的售后服务;
另一方认为,只要充分告知患者低价的原因,让患者自己来做选择即可,集采降价对节省医疗费用开支的作用和趋势,是不可否认,也不可逆转的。
回头看去,2019年两会时,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微创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建议审慎推行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时提出的理由为:
① 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的方法来区分高值耗材的不同质量层次或等级,若采用低价中标的惯常做法势必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② 高值耗材通常更新迭代频率高,每当新一代产品上市时,医生需要通过长期学习培训和经验积累才能熟练并顺利开展手术,若贸然更换医生已娴熟使用的产品,会影响手术质量;
③ 高值耗材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之复杂、周期长,其产能准备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化的持续过程;若小规模企业以低价中标,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产能继而无法保障产品正常供应;
由此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企业一味降低成本从而逐渐削弱创新投入并失去不断更新迭代的动力和能力,甚至会出现为保持合理利润而不得不简化生产工艺或以次充好的情况。
现在看来,耗材一致性评价已经列为医保局的工作任务之一,但距离落地还为时尚早;降幅过高的产品售后服务也无从保障;集采的高降幅与保障产业正向发展的创新机制又似乎互为悖论。
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时刻出现在行业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警示板上,我们的“远虑”不无道理。
胡局长定调,耗材国采前的黑夜
尽管前路荆棘密布,但历史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或一个行业。
在5月9日的集采竞价总结会上,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罕见出席,肯定了此次集采“联合”、“带量”、“降价”的成果,定调耗材3+N。
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跨省跨区域医用耗材联合带量采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正浩浩汤汤的向前迈进,3+N耗材集采,正是其中的助推者之一。
凭借着3+N首战告捷的东风,更大规模的耗材集采已经上路。
5月7日,据业内消息,国家医保局向地方医保局发布《上报2019年三类医用耗材采购情况的通知》,要求省级平台报送冠脉支架、冠脉球囊、人工晶体三类产品2019年采购价格和采购量。
▲信息来源:药智器械信息网
根据通知,医保局要求的保送截止时间为5月14日,参照药品全国集采,周期大概需要50天。
而据最新消息,第三批药品集采最早将在7月份启动,也就是说,针对上述“三类医用耗材带量采”,很可能于7月前落地,早于第三批药品集采,耗材行业现在正处于黎明前的黑夜。
一线“战士”的声音最值得被聆听,针对此次人工晶体耗材带量采购,医疗器械小伙伴们,你们觉得还有哪些不足或者值得肯定的地方?
两会快要到了,我们广开言路,欢迎在此留言说出你的看法和意见。
附件:谈判方式拟中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