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创新创业大赛报名结束
48
天
16
时
37
分
登录
/
注册
首页
医械创新资讯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技术/产品
创新企业/机构
创新创业大赛
专访
活动资讯
投融资服务
获奖项目融资
初创项目
成长项目
创服专家
投资机构
创新服务
供应链管理
产品设计代工
实验与注册
专利与人才
创服基地
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简介
最新通知
大赛报名入口
历届决赛获奖名单
创新周
观众报名
历届创新周活动
申请联合承办及合作
网络学院
首页
医械创新资讯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技术/产品
创新企业/机构
创新创业大赛
专访
活动资讯
投融资服务
获奖项目融资
初创项目
成长项目
创服专家
投资机构
创新服务
供应链管理
产品设计代工
实验与注册
专利与人才
创服基地
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简介
最新通知
大赛报名入口
历届决赛获奖名单
创新周
观众报名
历届创新周活动
申请联合承办及合作
网络学院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用户名
密码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登录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登录
账号
密码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
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手机号码
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马上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医械创新资讯
首页
医械创新资讯
行业资讯
正文
国内影像巨头CT产线对比:东软、联影…
日期:2022-11-24
最近几个月,国内医学影像圈颇为不平静。
8月22日,
联影医疗
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影像新贵”,与早在1997年就已IPO的老牌械企
万东医疗
,一南一北,成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两家具备
CT和MRI
研发制造能力的
上市企业
。
与此同时——
9月1日,
东软医疗
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6月30日,
深圳安科
申请创业板上市获受理。
6月29日,
明峰医疗
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
▲ 图1 五大厂商产品线对比
从产品线列表可以看出,
东软医疗、联影、万东、安科、明峰
这五大厂商有三条完全重合的产线,分别是:
CT、MRI
和
DR
。
来自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
2020年,
全球CT市场
规模约135.3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约21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8%;
2020年,
中国CT市场
规模约172.7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9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3%。
2020年,
全球MR市场
规模93.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45.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5%;
2020年,
中国MR市场
规模89.2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4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6%。
2020年,
全球XR市场
规模约120.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202.7亿美元;
2020年,
中国XR市场
规模约123.8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20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2%。
从以上数据可知,CT、MRI和DR这三类医学影像诊断产品,无论放眼全球还是国内、当下还是未来,
CT的市场规模都是最大的
。
本文从产品、收入、研发等多个方面,对这五大厂商CT产线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收集截至2022年10月20日)
0
1
▲ 图2 2019年-2022上半年总营收及利润
2018年,卫健委发布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
,规定64排(不含)以下CT不再纳入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目录,释放了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
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
的需求,促进了国内CT市场的快速增长。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也对CT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推动了
大中型公立医院对国产品牌的进一步认可
,为国产CT带来后续发展空间。
尽管各厂商营收体量不同,但
CT收入都占据了半壁江山
,且
比例还有逐年提升的趋势
。以2021年数据为例
②
:
东软医疗
CT收入15.72亿,占总营收的56.08%;
联影医疗
CT收入34.21亿,占主营收入的47.87%;
深圳安科
CT收入4.54亿元,占主营收入的67.50%;
明峰医疗
CT收入3.12亿元,更是占了总营收的90%以上。
0
2
▲ 图3 五大厂商CT产品型号
在国产CT领域,东软医疗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1997年,东软医疗创始人团队研发出首台全身CT。
1998年,东软医疗正式成立,陆续开发出多款CT新品:
2000年,首台螺旋CT;
2003年,首台双排螺旋CT;
2008年,首台16层CT;
2012年,首台64层CT;
2015年,首台128层CT;
2019年,首台256层宽体探测器能谱CT;
2020年,首台512层CT。
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CT安装量中的
11.5%
由东软医疗生产。
从产品构成角度来看:
64层至128层CT
是CT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64排以下CT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50%,国产品牌替代率较高。
作为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主力机型的
64排CT
,国产品牌渗透率逐渐提高,已进入国产替代的关键期;除东软医疗、联影、安科、明峰之外,赛诺威盛、开影等国产厂商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
高端/超高端CT
领域,东软医疗、联影、安科、明峰均有相应产品面市,也是目前仅有的四家拥有超高端CT上市产品的国产品牌厂商,未来无疑将与进口品牌展开一番较量。
以东软医疗“
NeuViz Epoch(无极)
”在2020年5月底获批上市作为开端,2020年下半年,
国产超高端CT迎来一个小高潮
:
8月初,联影医疗“
uCT 960+
”获批NMPA;
12月初,深圳安科发布“
ANATOM S800盛景256层CT
”;
同在12月,明峰医疗“
QuantumEye量子眼256排超高端CT
”获批NMPA。
▲ 图4 超高端CT技术指标对比
256层或以上CT能够极大改善成像质量并缩短扫描时间
,具有科研和临床双重价值,可以满足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大型医疗机构升级换代需求。今年7月份卫健委最新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现有
三级医院3275个
,较去年新增279家,这也是未来配置高端/超高端CT的
核心市场
。
0
3
自1971年CT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CT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飞速发展,从
提高机架转速、增加探测器排数、提升球管性能
等硬件进展,到
图像重建算法更新迭代、多模态多维度信息提取、光子计数
等技术创新,CT正在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未来几年,五大厂商在CT产线都有着
明确的研发计划和时间安排
。作为其中CT产线较薄弱的万东医疗,在三年计划里也已经列出了未来CT产线的三个发展阶段。
▲ 图5 正在开发的产品及上市时间线
在研发投入方面,五大厂商的占比基本都达到了
10%以上
。以2021年数据为例:
东软医疗
:研发投入3.71亿,占比13.2%;
联影
:研发投入10.48亿,占比14.45%;
万东
:研发投入1.07亿,占比9.27%;
安科
:研发投入0.71亿,占比10.40%;
明峰
:研发投入0.82亿,占比23.22%。
▲ 图6 五大厂商研发投入对比
▲ 图7 研发人员数量及收入
说明:
(1)东软医疗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其他厂商数据截至2021年末。
(2)研发人员平均收入计算方法: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总数除以研发人员数量。
五大厂商的
研发人员数量
基本都占到了员工总人数的
20%以上
,联影更是达到
接近40%
的比例。
从研发人员收入来看:
万东
在五大厂商中最高,平均
44.75万/年
;
其次是
明峰
,平均
37.69万/年
;
联影
和
安科
平均分别为
31.47万元/年、22.21万元/年
;
东软医疗按2022年上半年平均值推算,全年约为
15万
。
但
收入还需考虑到
地域差异性
。五大厂商中,联影位于上海,万东位于北京,安科位于深圳,明峰位于杭州,这四地在2017-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均
超万亿
;东软医疗位于沈阳,其地区生产总值相对上述四个城市低了一个数量级。以下为2017-2020年这几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图
③
。
▲ 图8 五地2017-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
截至2022年6月底,
东软医疗
在全球累计发售
44,000台
影像设备;
联影医疗
共推出80余款产品,2019-2021年累计发售影像设备
8000余台
。这对“影像双雄”,撑起了国产CT的半边天。
从
东软医疗
的孤军奋战、
联影医疗
的横空出世,到
安科、万东
的奋起直追,再到
明峰、康达、赛诺威盛、开影
等厂商的百花齐放……与二十多年前的茫然摸索不同,如今,
国产替代的政策支持更加有力
,
国内CT厂商也在补齐短板,从简单模仿向技术创新转变
:从中国第一台全身CT的“零突破”,到16层、64层…512层、640层加速发展,再到光子计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的自主可控,都将让国产品牌的推进更加从容自信。
注①:未经会计师审计或审阅,不构成盈利预测或业绩承诺。
注②:
万东医疗的第一支柱产品线是DR,其CT产品无论在销售数量还是金额方面,目前都无法与另外四家厂商相比拟,故未在此列出。
注③: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本文数据来源于财报或招股书。
上一篇:
eRPS系统注册申报申请表中IVD产品分类编码应如何选择?
下一篇:
【分享】美国FDA医疗器械审查标准转化实例分析及建议
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一IVD相关上市大企,副总裁辞职!
迈瑞发钱王!总分红317亿!
6个亿!医疗设备集采,全国铺开!
江苏省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被停产
45亿并购被叫停!医疗器械这一赛道进入敏感区
媒体品牌合作
姓名:
电话:
公司:
需求:
提交